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自動化技術賦能鄉村產業升級需求漸顯。為深入探索“企業 + 鄉村”協同模式,助力鄉村產業降本增效,踐行實踐育人理念,助力鄉村產業發展。2025年暑假期間,河南工業大學鄉村振興實踐團隊長蘇彤、隊員唐天蕾、王惠茹、王雨衡四人奔赴山西省晉城市城區西上莊街道,開展產業調研與政企村協同實踐,回應社會發展需求,聚焦產業調研、政企村協同、后勤保障三大方向,以青春行動為鄉村產業升級注入活力。
初遇西上莊:調研序章啟幕
(一)目標設定
通過產業調研,明晰當地產業發展歷程與趨勢;借助政企村協同,推動自動化技術在鄉村產業應用,打造可復制合作模式;做好后勤保障,確保團隊實踐高效運轉,積累實踐經驗。
(二)預期效果
對社會,助力鄉村產業升級,探索“企業 + 鄉村”協同新路徑,提供實踐參考;對個人及團隊,能夠提升隊員調研、溝通、組織能力,加深對鄉村產業與社會發展關聯的認知,積累學術與實踐素材。
抵達西上莊街道,隊員們迅速融入當地環境,以鄉村道路為脈絡,街巷建筑為參照,開啟“沉浸式”產業初調研。從斑駁墻面上的老舊標語,到散落分布的鄉村產業載體,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區域,用觀察梳理生態,為后續深入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筑牢基礎,正式拉開實踐調研的序章。

圖為隊員抵達西上莊街道 蘇彤供圖
廠房探脈:解碼產業發展邏輯
主題活動實施
1.產業調研實踐:隊員提前收集產業基地公開資料,梳理初步信息、規劃參觀路線。實地走訪基地,挖掘產業從起步到現階段的發展脈絡,記錄關鍵節點與技術應用、市場布局等情況,梳理演進邏輯,研判未來趨勢,為后續實踐及產業適配研究積累素材。
2.政企村協同實踐:發揮溝通橋梁作用,聯動自動化企業與鄉村。先聚焦鄉村產業痛點,如生產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問題調研。再對接企業,推介鄉村產業場景,推動自動化技術/設備落地試用。過程中協調雙方需求,優化合作細節,打造“企業 + 鄉村”合作樣板,助力鄉村產業升級。
走進當地廠房,隊員們化身“產業調研員”,與企業工作人員展開深度交流。圍繞產業運營模式、發展困境,隊員們追溯產業從起步到現階段的演進歷程,挖掘制約升級的核心問題。通過這場“產業解碼”,不僅積累了產業發展的一手資料,更精準錨定自動化技術適配方向,讓實踐調研與鄉村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圖為隊員們走入廠房 王雨衡供圖
入戶聽聲:捕捉鄉村產業訴求
鄉村產業的溫度,藏在村民的日常里。隊員們走進居民院落,與當地老人嘮家常、問生計,從“產業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到“對家鄉產業升級有啥盼頭”,用耐心傾聽捕捉鄉村產業的真實訴求。這些帶著煙火氣的反饋,成為“企業+鄉村”合作模式的民意基石,讓實踐探索更貼民心、接地氣。

圖為隊員深入居民院落交流 王雨衡供圖
青春聚力:以實踐初心續航
隊員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深化探索,推動自動化技術與鄉村產業融合,讓青春力量真正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加速器”。此次實踐,河南工業大學鄉村振興實踐團以專業視角解碼鄉村產業,用青春行動搭建協同橋梁。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實踐,讓調研成果落地生根,為晉城市西上莊街道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持久青春動能,書寫“實踐賦能產業,青春助力振興”的生動篇章。

圖為實踐結束小組合影 蘇彤供圖
本次實踐,隊員們完成產業調研,梳理發展脈絡;搭建政企村協同橋梁,推動技術試用。收獲了對鄉村產業升級的深度認知,錘煉了團隊協作與個人實踐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如產業調研深度有限,對自動化技術落地細節挖掘不足;政企村協同中,溝通效率待提升。未來開展類似活動,建議提前深化調研準備,聯合專業師生拓寬視角;優化溝通機制,借助線上工具實時協同。期望通過持續探索,讓“企業 + 鄉村”模式更好賦能鄉村振興,也讓隊員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用青春力量助力社會發展。
參與此次實踐,于社會現實認知上,隊員們清晰看到鄉村產業在擁抱自動化升級時,受限于資金、人才,存在技術適配難落地的困境,也真切感知到鄉村對產業振興的強烈渴望 。團隊合作里,隊員分工明確又相互補位,從產業調研時的信息共享,到政企村協同中的溝通協作,再到后勤保障的無縫銜接,讓我們深知凝聚力是實踐推進的關鍵。個人成長維度,走出書本,隊員們鍛煉了調研訪談的溝通技巧,提升了應對復雜問題的應變力,也明晰自身在實踐經驗上的不足,亟待后續補足。
通訊員 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