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源和”暑期社會實踐隊赴武漢開展實踐活動
為推動青年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新能源產業實踐深度融合,7月上旬,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源和”暑期社會實踐隊赴武漢開展了為期八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由12名學生組成,依托學校在汽車工程、新能源領域的學科優勢,以“探究電池技術創新,助力綠色產業發展”為核心,通過企業調研、技術訪談、成果轉化等形式,搭建起高校與產業界的互動橋梁,既為學生成長提供實踐平臺,也彰顯了高校服務產業發展的責任擔當。
“源和”實踐隊始終秉持“分工協同、精準務實”的工作原則,在八天實踐中形成了“集體規劃、模塊負責、動態聯動”的協作機制。從前期調研方向的確定、企業資源的對接,到中期實地走訪的信息采集、技術細節的深挖,再到后期素材的整合、價值的提煉,12名隊員立足專業特長又密切配合,確保實踐活動層層推進、落地見效。其中,實踐隊專門安排一天時間,由6名隊員組成調研小組,前往武漢理工通宇新源動力公司開展專項采訪調研,圍繞電池技術與動力系統集成、回收利用、行業趨勢及校企合作等核心議題,通過精細分工與默契補位,完成了一次深入產業一線的專業實踐。
圖為“源和團隊”與通宇動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合影 陳俊杰攝
調研當天,6名隊員按計劃抵達企業,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在企業技術負責人帶領下,團隊首先參觀動力電池研發中心與生產車間。技術組緊盯電池pack生產線自動化設備,就能量密度測試、熱管理模塊布局與工程師深入交流,拍攝關鍵細節;產業組重點觀察電池箱體材料標簽與拆解接口,詢問“易拆解設計如何平衡強度與回收效率”;綜合組同步記錄技術參數、拍攝環保處理環節,把控調研節奏。
進入座談環節,隊員們協作更顯默契。技術組率先就“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的電控策略差異”發問,一人聚焦放電倍率對電機輸出的影響,另一人跟進追問溫控調試方法,形成連貫鏈條。當工程師提及“微卡電池包空間優化”時,技術組與產業組即時聯動,由產業組補充詢問“輕量化材料回收利用率”,實現技術與產業視角銜接。
圖為“源和”團隊成員采訪工作人員 葉璐攝
探討電池回收議題時,產業組結合車間觀察追問“塑料殼體分類標準”,技術組同步記錄“電池剩余容量評估參數”;談及固態電池等技術趨勢時,技術組關注電機控制系統調整方向,產業組聚焦成本制約,綜合組適時引入“校企合作突破點”話題。全程中,主提問隊員邏輯清晰,記錄隊員標注關鍵術語,綜合組補充落地性問題,確保信息完整。
返回駐地后,6名隊員按“技術參數—產業案例—合作建議”分類整理素材,技術組轉化專業內容,產業組提煉實踐數據,綜合組統籌形成報告。其他隊員參與交叉核對,最終形成系統成果,不僅掌握了電池全鏈條技術細節,更收集到企業對“協同回收”等技術需求,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參考。
圖為“源和”團隊成員和工作人員討論圖 葉璐攝
此次調研彰顯了團隊協作價值,從前期籌備到后期整合,均體現“1+1>2”的協同效應。這種模式貫穿全程,整理成果時按“技術調研”“社會服務”分組形成綜合報告,校內分享時配合制作演示材料,延伸實踐價值。
作為以汽車、新能源為特色的高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通過此次活動,打通了高校與企業的技術需求渠道。實踐成果既為學生搭建理論到實踐的橋梁,也為學校對接產業需求提供支撐,實現三重價值。八天實踐證明,青年學生能成為連接高校與產業的紐帶,活動彰顯了學校“實踐育人、產教融合”的理念與責任擔當。未來,學校將繼續推動實踐與教育融合,鼓勵學生以協作之力服務產業,助力綠色發展。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