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高校學子深入基層一線,感受鄉村脈搏,2025年7月22日至26日,江蘇師范大學“繡動壯鄉·非遺振興調研團”赴馬山縣開展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繡動壯鄉·尋找非遺記憶·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通過五天走訪,團隊深入探究非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
【非遺調研:走進文化肌理,感受壯鄉韻律】
馬山縣文化館是本次調研的第一站。展柜中陳列壯族服飾、木鼓、民俗器具,墻面展示酒壺歌、絲弦戲、扁擔舞等傳統文化。展館雖小,每一面墻、每塊展板都蘊藏著壯鄉的民俗符號。
文化館辦公主任葉蔭林介紹:“我們馬山的非遺種類很多,分布也廣。國家這幾年越來越重視這些東西,給我們掛牌子,投了錢、派了人,希望我們的非遺文化真正能真正被傳下去、用起來。”
在壯族會鼓傳承基地,非遺傳承人、“鼓王”韋建廷介紹,會鼓最早用于驅趕野獸,后演變為慶典和演出的一部分。他帶隊員們走近各階段制作中的鼓體,講解選木、掏芯、蒙皮等工序,現場演示鼓藝,節奏由緩轉急,仿佛山野慶典在耳邊展開。隊員們在指導下嘗試擊鼓,體會節奏背后的文化共鳴。
在三聲部民歌基地,隊員們聆聽非遺傳承人溫建業演唱三聲部民歌的高音部分。這種源自大山深處的民歌依靠口耳相傳,聲部分明、和聲豐富。隊員們與溫建業探討其藝術價值與傳承方式,了解到當地以“小學啟蒙、大學鞏固”的方式推動非遺進校園,探索活態保護新路徑。
在壯美坊非遺文化基地,隊員們了解馬山刺繡的發展歷程和圖騰寓意,參觀傳統與文創刺繡產品。基地通過“天才媽媽”項目帶動本地婦女就業,實現“背著娃繡著花養著家”,成為鄉村振興中的生動注腳。
【振興紀實:走進鄉野村落,記錄發展步伐】
調研團走進古零鎮喬老村小都百屯,目睹“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蛻變。在駐村干部羅振杰書記帶領下,隊員們參觀“共享農田”種植基地、喬老河“風雨橋”、“水車”和原生態“農家樂”等鄉村振興示范點。
羅書記介紹,村里有一條河從昔日臭水溝經治理變成清澈河流。這條河從渾濁變清澈的過程,也代表著喬老村從過去的貧困閉塞,逐步走向生態宜居與旅游振興的美好景象。如今,當地通過打造“水車之鄉”主題、完善基礎設施,走出“以農帶農、以文促旅”的發展路徑。
隊員們還就“生態旅游+農家樂”模式與村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小都百在鞏固脫貧成果、發展鄉村文旅方面的探索與成效。
在古寨瑤族鄉本立村古朗屯,隊員們走訪金銀花種植基地,調研種植面積、產出效益與后續加工鏈條。金銀花作為本地重點產業,不僅提升村民收入,也成為“以農富民”的代表性作物。
隊員們采訪了帶頭種植金銀花的潘國臣老人。他說:“我都快80了,但我仍然勞作,希望能為村民后代做努力,將金銀花繼續種植下去,造福村民。”這位默默堅守多年的老人,是村里人敬佩的榜樣。
村干部藍永光介紹,通過推動采摘—加工—銷售一體化,金銀花每斤甚至可達到300元,實現“金銀花開金銀來”的目標,成為真正“能養家、能留人”的產業。隊員們切身感受到,鄉村發展不僅靠政策項目,更靠一代代踏實奮斗的村民支撐。
【結語】
五天調研時間里,“一針一線、一鼓一聲、一花一田”,馬山的文化與土地因傳承者而生動,青年也在記錄與參與中找到服務社會的初心方向。
隊員們在展館講解的了解、會鼓的回響、民歌的和聲與針線的細作中,觸摸到了非遺的溫度;在農田、花田與村落里,看見了振興的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遙遠,它在日常中傳承,在創新中生長;鄉村振興并非口號,它扎根泥土,在一個個腳印與聲音中延伸。這次調研團在馬山的實踐沒有結束,他會是下一段青年走進鄉土、走向實踐的另一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