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舞躍獅騰”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在河源校區完成前期籌備,正式啟動以高埔崗貓頭獅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實踐項目。在余暢、秦鈴、李永俊三位老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圍繞貓頭獅文化、茶文化及知青文化展開系統性調研與項目設計,為后續深入鄉村開展文化傳承與服務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圖為團隊出發前召開的全體大會 陳彤/攝
實踐首日,團隊一行前往河源高埔崗村史館,對瀕臨失傳的貓頭獅文化展開實地調研與服務。貓頭獅作為一種融合中原獅舞雄渾氣勢與嶺南巫儺神秘色彩的獨特民間藝術,其造型獅首似貓、獅尾如真獅,表演講究八卦方位、呼應農時節令,具有極高的地域文化價值。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掌握該項技藝的傳承人日益減少,文化延續面臨嚴峻挑戰。
圖為高埔崗村史館中貓頭獅學徒表演貓頭獅 唐馨/攝
“舞躍獅騰”突擊隊秉持“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理念,充分發揮團隊在獅舞文化研究方面的專業優勢,通過舞蹈影像記錄、動作實操學習、文創產品設計等多種方式,致力為這一傳統藝術注入當代活力。隊員們與老一輩傳承人深入交流,了解當前十余名學徒的動作掌握情況,并認真學習表演技巧與文化內涵。在走訪過程中,團隊還了解到貓頭獅不僅是節慶助興的表演形式,更是凝聚當地農耕記憶與民俗信仰的重要載體。
圖為團隊成員表演七星鼓 陳彤/攝
調研期間,隊員李澤、宋振捷、陳奕敏現場表演了傳統南獅的七星鼓,贏得了傳承人和村民的贊賞。在與老藝人的對話中,團隊進一步感受到貓頭獅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傳承困境。“貓頭獅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動的江河。”一位老傳承人感慨地說道。他望著前來學習和記錄的年輕面孔,眼中充滿希冀。
圖為團隊成員在高埔崗村史館向貓頭獅傳承人學舞貓頭獅 陳彤/攝
老藝人布滿皺紋的雙手與少年光滑的手共同托舉獅頭的場景,成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生動縮影,也讓團隊成員更加意識到文化傳承的緊迫與希望。接下來,“舞躍獅騰”突擊隊將繼續通過舞蹈影像記錄、創編貓頭獅健身操、開發文創產品等多維度舉措,助力貓頭獅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機,為地方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