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他們帶著“探鄉村振興路・筑西部青春志”的熱忱,聚焦“數字賦能、教育浸潤、資源活化”,為這座村莊勾勒出別樣的活力圖景。
實踐團開設的“銀齡數字課堂“直擊”老年人“用機難”痛點,大學生們采用“一對一輔導+情景模擬”方式,手把手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機掛號、視頻通話及防范網絡詐騙,并編制圖文并茂的《鄉村數字生活指南》漫畫手冊,普及電商購物、政務平臺操作等技能,既解決了實際操作問題,更拉近了數字時代的代際距離。

為留守兒童定制的“七彩假期”成長課堂,則通過“我的家鄉”主題繪畫描繪鄉村風貌、利用礦泉水瓶制作“水火箭”等科學實驗的形式守護了孩子們的童真與好奇心,讓鄉村的假期充滿色彩與活力。

實踐團創新推出的“鄉村集市2.0”計劃,以“物品漂流+技能交換”模式盤活閑置資源,并協助建立數字化的“鄉村資源地圖”,整合農特產品、手工藝人、空閑房屋等信息,為發展鄉村旅游和電商直播奠定基礎。期間,團隊專程拜訪扎根該村三年的西部計劃志愿者校友蔣東宏,聆聽其從克服語言障礙到成為“方言通”,從農業“小白”到帶領村民發展柑橘合作社的成長故事,體悟“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的內涵。在村口露天影院與村民共看《我和我的祖國》影片時,校友感慨道:“紅色電影連接歷史,我們正是新時代的‘接棒人’。”


“鄉村振興需要青春力量的注入,而基層大地也是我們成長的最好課堂。”實踐團團長、商學院社工231班學生楊斯淇表示,“青春與鄉村的相遇,必然會碰撞出助力發展、成就自我的璀璨火花,我們有決心,將這樣的青春故事,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不斷續寫。”(通訊員: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