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陳潭秋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把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無私奉獻給祖國、人民、黨和軍隊。2009年9月10日,陳潭秋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為發揚大別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小分隊來到陳潭秋烈士紀念館,感受陳潭秋先生的偉大精神。

(一) 目的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小隊希望通過這篇推文,讓更多人了解并銘記陳潭秋先生的故事,感受他在革命年代展現出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同時,小隊也希望通過這次介紹,激發更多人對革命歷史的興趣,賡續大別山精神,知行百年黨史。

(二) 生平簡介
陳潭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896年,陳潭秋出生。青年時代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陳潭秋和董必武、劉伯垂等7人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1年7月,陳潭秋與董必武參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三) 革命歷程
武漢中學任教
1920年初,董必武同志從上海回到武漢,創辦私立武漢中學,成為大別山區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培養革命人才的基地。陳潭秋在校任教。其中的很多學生成為黃麻起義的領導者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早期創始人。他們在董必武、陳潭秋的影響下,成為大別山區革命的中堅力量,集中展現出大別山精神的團結奮斗、勇當前鋒的深刻內涵。

成立共產黨武漢支部
1920年8月,董必武、陳潭秋等7人在武漢成立共產黨武漢支部,這是全國第二個黨的早期組織。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緊跟黨走”與武漢的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承。武漢作為黨的“重要建黨基地”,其紅色基因是大別山精神的源頭。

建立大別山區黨組織
1921年農歷七月,陳潭秋回到家鄉黃岡縣,建立中共八斗灣、陳策樓兩個黨小組,這是湖北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大別山地區最早地方黨組織、全國最早農村黨組織。1924年8月,陳潭秋在陳策樓建立中共黃岡支部,這是鄂東地區也是大別山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黨組織。

投身大革命
1924年夏,陳潭秋重返江城,先后擔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員長,武漢地委書記,湖北地委書記等職,他和董必武等人重振革命力量,創立湖北革命統一戰線,發動群眾支援北伐,開創了武漢地區乃至湖北全省革命運動的新局面。

(四) 評價
董必武后來在懷念戰友陳潭秋時深情地說:“湖北和大別山革命斗爭,我有點火作用,他(陳潭秋)把火搞大。”
(五) 影視與文學作品

在電影《建黨偉業》中,演員譚凱飾演的陳潭秋被觀眾喜歡和認可,這個極具感召力的人物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體現了陳潭秋先生突出的人格魅力和革命精神。這些作品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陳潭秋的故事,也進一步弘揚了大別山精神。
總結
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先生被敵人秘密殺害。陳潭秋在武漢度過了最后的學生生活和最初的革命歲月。他把寶貴的青春獻給了武漢,他把人生壯歌的第一樂章留在了江城。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他的精神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更要繼續傳承和弘揚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攜手并進共同書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作者:王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