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大學“沃土耕夢實踐團”于2025年8月2日深入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南溪村,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地金龍。在指導老師陳小晰博士的帶領下,實踐團通過與傳承人交流、觀摩表演,親身感受了這項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并積極探索其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之路。
滾地金龍的前身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的宮廷龍舞,后傳入民間。據非遺傳承人黃偉雁介紹,這項技藝歷經數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不斷創新優化。1978年,舞段與音樂被規范,命名為“金龍戲水”;隨后定名為“滾地金龍”,表現手法愈加豐富;2010年,更是增加了“龍翻身”等高難度動作,觀賞性大大提升。
黃偉雁指出,滾地金龍在南溪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與其中。他祖父曾是舞龍隊成員,他自己也已投身其中近20年。每逢春節、五一、國慶等節日,公益演出總是吸引大量觀眾,甚至出現“場場人山人海”的盛況。為了滿足日常訓練和演出需求,村里還專門設立了固定表演場地。
實踐當天,團隊成員鄧紫雯和盧怡用鏡頭記錄下滾地金龍的精彩瞬間,從靈動的龍頭到力量感十足的龍尾翻轉,每一個細節都被精準捕捉。在感嘆表演的震撼之余,他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借助短視頻平臺,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觸達更多年輕受眾。
他們與表演者深入溝通,分析舞段亮點,并結合時下流行的轉場特效與節奏剪輯,將傳統金龍的特色與年輕化的表達方式相結合,讓古老的龍舞煥發出現代氣息。實踐團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能透過屏幕感受滾地金龍的魅力,為這項八百年技藝在數字時代注入新的傳播活力。
新一代傳承人黃裕僑、黃裕森分享了訓練方法的創新。他們將老一輩“全程表演再講解”的模式,改為“分段式教學”,將舞段拆解后逐個訓練,這不僅更省體力,也讓年輕一代更容易掌握。同時,表演形式也從最初的單龍發展到五條龍同舞,通過不同色彩區分,豐富了視覺層次。此外,傳承人團隊還開通了抖音官方賬號,發布演出片段和訓練日常,雖然剪輯簡單,但已吸引了不少關注。
由實踐團發起的*“金鱗躍新·滾地金龍非遺傳承融合實踐”項目,正是希望通過視頻創作與非遺傳承的深度融合,用年輕化的表達激活傳統技藝的當代生命力。實踐團負責人林嘉儀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影像這座橋梁,讓滾地金龍在數字時代實現“破圈”傳播,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也為非遺注入創新發展的鮮活動能。通過一代代人的堅守與創新,滾地金龍在傳承與革新的雙向奔赴中,持續煥發著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