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虹橋映淀·薪火尋蹤”實踐隊踏足雄安新區,在安新縣梁莊村、劉李莊村與白洋淀區展開紅色實踐。這片土地上,新興新區的建設藍圖與厚重革命記憶交相輝映。隊員們走訪烈士親屬家,烈士紀念碑,在歲月痕跡里觸摸忠誠;走進雁翎隊紀念館、嘎子村,在蘆葦蕩的回響中重溫抗戰傳奇。紅土地上的追思:從碑前到膝下的傳承實踐首日的梁莊村,陽光穿透晨霧落在烈士碑上。隊員們俯身為碑身拭去塵土磚縫里仿佛滲出烽火年代的硝煙。轉身穿過掛滿 "光榮之家" 牌匾的巷弄,杜仙老人已在院門口等候。77 歲的她摩挲著外公的黑白照片,講述 1942 年那個寒冬:36 歲的梁玉增為取回藏槍折返村莊,被捕后面對燒紅的烙鐵,始終以 "不知道" 三個字筑起防線。醫學生們迅速鋪開血壓儀,看著數值眉頭微蹙,將控鹽食譜和用藥表貼在老人灶臺邊。臨別時,老人攥著隊員的手望向村口方向,那里的烈士碑正閃著光。原來緬懷從不是單向的追念,而是碑前的鞠躬與膝下的關懷連成的線,讓紅色基因在觸碰中溫熱,在傳承里永生。

圖為實踐隊與烈士家屬杜仙老人交流場館探記憶:
老物件里的歲月故事走進當地紅色博物館,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靜靜訴說著過往。銹跡斑斑的步槍、泛黃的戰地書信、帶著歲月包漿的農具旁,幾艘漁船模型格外醒目。講解員輕撫著一艘尖頭木船模型:"這是抗戰時雁翎隊的 ' 淀上戰馬 ',船身窄扁,吃水淺,劃起來悄無聲息,蘆葦蕩里轉彎比鬼子的汽艇靈便十倍。船幫上的鐵皮護甲,既能擋子彈,又能在夜里反射月光辨方向。" 旁邊陳列的現代漁船模型則多了馬達和冷藏艙,"現在漁民早不用搖櫓了,柴油機一響能跑十里地,但老人們總說,再快的船也不能忘了當年木槳劃出的生路。" 其中一件鐵制小方盒格外特別,講解員笑著介紹:"這是白洋淀的老手藝,冬天取淀里的冰,鑿碎了放進這鐵盒里,再拌點糖,直接倒在新鮮荷葉上捧著吃,涼絲絲的甜,是老一輩淀邊人的夏天記憶。

"圖為劉李莊村村委會負責人為實踐隊員講述白洋淀區域的紅色歷史
街頭聽民聲:鄉音里的文旅思路在村里的街道上,隊員們隨機邀請過往村民,圍繞紅色文旅發展收集想法。“您是否支持本村發展紅色旅游?”“您覺得咱村年輕一代的小伙子姑娘們對紅色文化的關注程度如何?”村民們隨口聊起的建議,被隊員們認真記在調研表上,簡單的對話里,藏著大家對家鄉紅色資源的珍視。

圖為實踐隊員對村民進行調查問卷淀邊續初心
紅跡尋蹤里的青春行動乘上進淀的游船駛入白洋淀,水波蕩漾間,兩岸蘆葦蕩緩緩后退。實踐隊來到雁翎隊紀念館,展柜里的土炮泛著歷史的光澤,漁船模型還原著當年水上作戰的模樣,讓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隊員們在“雁翎精神”展板前駐足,不時俯身記錄講解中的細節。隨后走進嘎子村,土坯墻、蘆葦頂的小屋復刻著抗戰時期的風貌,墻上“小兵張嘎”的故事插畫,讓課本里的英雄形象有了具象的依托。在淀內停留期間,隊員們拿出提前準備的驅蚊香包、清涼扇子和紅色文旅宣傳冊,分發給周邊的游客,同時開展紅色文旅調研。“您覺得咱白洋淀的紅色故事怎么講更吸引人?”隊員們邊遞物件邊請教,接過香包的阿姨認真填寫調研表:“你們這活動做得細,既送清涼又聽意見,挺好!”

圖為實踐隊員在雁翎隊紀念館前留念
此次調研活動,是實踐團隊與歷史對話的精神之旅。碑石上的名字、老人掌心的溫度、博物館里的船模、蘆葦蕩中的槳聲,共同編織成白洋淀的紅色經緯。實踐雖短,卻讓隊員們明白:紅色實踐不是簡單的行走,而是青年與土地的深度對話。從烈士碑前的肅穆到村民家中的笑語,從博物館里的沉思到白洋淀邊的行動,每一步都見證著成長。青年以腳步為筆,于紅色基因浸潤的土壤上,既讀懂雄安從烽火歲月走來的堅韌,也書寫著新時代青年對傳承與擔當的思考,讓紅色印記沿著歲月河道,在心中流淌成不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