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深刻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赫哲族的魚皮畫、伊瑪堪說唱、樺皮船制作等傳承千年的技藝,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承載著赫哲族人民的智慧與記憶。然而,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中,這些珍貴的非遺文化面臨著諸多挑戰,亟待新的傳承方式。
東北農業大學電氣與信息學院的“錦鄉赫韻”社會實踐團,一群充滿朝氣與創新精神的理工科學生,積極響應時代的號召,踏上了赫哲非遺文化調研與文旅創新實踐之路。他們以信息技術為畫筆,以文化傳承為畫布,為古老的魚皮技藝繪就了一幅現代發展的嶄新畫卷。
深入調研,觸摸赫哲非遺脈搏
實踐團成員深入赫哲族聚居地,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志紅的工作室里,開啟了一場與傳統技藝的深度對話。“魚皮薄如蟬翼卻韌性十足,處理時既要控制力度又要保持溫度。我總怕劃破魚皮,但傳承人握著我的手說:‘姑娘,手藝是心傳的,你聽魚皮的聲音就知道火候了。’”團隊成員李想回憶道。在零下20℃的作坊里,這群“00后”用凍得通紅的雙手,親自體驗從刮鱗去脂到染色縫制的每一道工序,真切地觸摸到赫哲先民的生存智慧。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還特別采訪了曾作為少數民族代表赴京參加二十大的赫哲族非遺守護者盧艷華。通過她的介紹,團隊了解到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的嚴峻現狀:全族掌握全套魚皮制作技藝者不足30人,原材料鮭魚皮年采集量下降60%,傳統紋樣數字化存檔率僅為12%。這些數據如同一記警鐘,更加堅定了實踐團以數字技術助力非遺傳承的決心。
數字創新,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科技不是文化的對立面,而是傳承的新載體。”團隊學生程培軒的話語道出了實踐團的創新理念。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設計出AR互動程序,讓魚皮畫中的圖騰能夠“活”過來講述傳說。當人們打開手機,掃描魚皮畫,屏幕上便會呈現出栩栩如生的動態圖騰,配以生動的傳說故事講解,使古老的魚皮畫瞬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非遺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也讓更多的人能夠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了解和感受赫哲族文化的魅力。
目前,團隊研制的“漁歌赫音”小程序已經上線,后續還將持續開發“非遺數字視頻”等項目。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數字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赫哲族非遺文化的內涵與魅力,讓赫哲文化像烏蘇里江水般流淌不息。
直播助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為了將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實踐團深入饒河縣電商直播基地,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之旅。在直播中,團隊成員不僅展示了精美的魚皮工藝品,還詳細介紹了赫哲族的文化習俗和魚皮制作技藝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同時,他們還積極幫助銷售饒河的特產,通過電商平臺拓寬了當地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赫哲族及周邊地區的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
這場直播不僅帶動了當地特產的銷售,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赫哲族的非遺文化,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證明,非遺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動力。
廣泛宣傳,注入青春傳承活力
實踐團深知宣傳對于非遺傳承的重要性,他們持續更新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分享實踐過程及成果。精美的圖片、生動的文字和精彩的視頻,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點贊。其中,抖音、小紅書瀏覽量多次破萬,公眾號獲贊100+,宣傳效果顯著。
此外,團隊還積極向中國日報、多彩大學生、三下鄉網等網站投稿,發表文章,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赫哲族深刻的文化底蘊。通過這些宣傳渠道,“錦鄉赫韻”社會實踐團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讓赫哲族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錦鄉赫韻”社會實踐團的故事,是一段關于青春與傳承的美好篇章。他們用數字技術為赫哲非遺文化架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傳承之橋,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用創新的思維和行動,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