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青年學子感知國家橋梁研究前沿和就業動態,深入了解中國橋梁建設的輝煌成就與背后的故事,河海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組織“力筑基石 職引未來”就業專項實踐團,由學院輔導員周蓓老師帶隊,8名本科生參與,于2025年暑期深入探訪中鐵大橋局二公司,開啟一場橋梁探索之旅。該公司堅持發展橋梁為主業,其打造的眾多項目為專業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與實踐平臺。
團隊成員深入企業,了解橋梁設計與施工的力學知識,訪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秦環兵、人力資源部陳璨等,并赴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現場進行參觀,本次實踐助力團隊成員了解行業現狀,提升職業感知,明確發展方向。
實踐團合影
一,力學密碼解鎖“中國橋”基因
首站抵達大橋局二公司總部,實踐團走進企業展館。館內詳實的史料文獻、精準的工程模型與生動的影像資料,共同勾勒出了中鐵大橋局從初創到成為“中國建橋名片”的發展脈絡,那些橫跨江河湖海的標志性橋梁成果,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建橋報國”的企業初心與技術積淀。
實踐團參觀企業展館
公司總工程師,黨委書記等領導以及同校已就業的學長與團隊成員圍坐交流,圍繞“工程力學在橋梁建設中的實戰應用”“大學生在企業中的成長路徑”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領導和學長結合一線經驗,細致拆解了力學理論在結構優化,施工監測,風險評估等核心環節的落地邏輯,更針對職業規劃、技術瓶頸等疑問逐一答疑,使實踐團成員對橋梁工程的實際場景有更立體的認知。


座談交流
實踐團隊在中鐵大橋局二公司工作人員帶領下前往此行的核心站點——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現場。在曹總工程師的全程陪同講解下,團隊成員沿著施工通道到達橋面作業區,從主塔結構的力學平衡設計,到鋼梁架設的精度控制,再到復雜水文環境下的基礎穩定性保障,每一處細節都讓課堂上的力學公式與工程實踐實現了“無縫對接”。


參觀橋面作業區
在實地觀摩過程中,曹總工程師結合現場案例拆解技術難點,使團隊成員對中鐵大橋局在超大型橋梁建設中的技術實力與嚴謹作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更令他們耳目一新的是,中鐵大橋局在多個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這座大橋上得到了集中展現,一體化的橋身設計思想顯著簡化了現場施工難度,而創新性的軋鋼工藝更讓橋面質量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


項目技術負責人講解軋鋼工藝
二,成長賦能 大師領航與職場密碼
第二日上午,實踐再次前往中鐵大橋局二公司觀摩了工會會員入會儀式,并參加了秦環兵大師的“弘揚勞模精神 爭當時代先鋒”勞模事跡宣講,聽完秦環兵的熱情澎湃的宣講,實踐團隊深受觸動。他的事跡啟示團隊成員既需沉下心打磨能力,也需抬起頭關注時代需求,在堅守與進取中,讓職業道路既“立得住”又“走得遠”。
宣講結束后,實踐團隊與秦環兵開展了座談會,他向成員們分享了其工作以來從學習到生活的經驗,并殷切期望成員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和謙虛自信的好心態。


秦環兵分享生涯經驗
最后,在與人力資源部陳璨部長的座談會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企業招聘時,除了專業能力外,更關注候選人在實踐中展現的責任擔當與學習態度。同時啟示團隊成員——簡歷是“敲門磚”,要突出適配性與真實性,面試是“雙向溝通”,需展現真實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陳璨部長進行就業指導
實踐團在中鐵大橋局二公司完成了“參會—聆聽—對話”的立體之旅,既觸摸到企業精神的高度,也看清了個人成長與求職落地的刻度;把責任寫進日常,把學習變成習慣,讓每一個腳印都為“立得住、走得遠”的職業人生奠基。


實踐團合影
三,未來已見 見習生賽道與團隊熔煉
實踐團隨公司人力資源部步入報告廳,聆聽見習生匯報評比。見習生就不同工作崗位,不同技術環節立體呈現從“校園人”到“職場人”的蝶變。會后實踐團成員就“導師制考核”“跨部門輪崗”等焦點踴躍發問,見習生們結合自身經歷逐一作答,現場氣氛活躍。隨后,實踐團成員參與了公司內部團建活動,共同進行合力筑塔,飛盤九宮格等趣味賽項。


實踐團成員聆聽見習生匯報


實踐團成員參與企業內部團建活動
成員們表示,一天之內既聽見成長拔節的聲音,也體驗了企業文化的溫度,更對未來擇業方向有了具象答案。
社會實踐宛如一堂生動且現實的思政大課,讓學子們得以近距離、零隔閡地接觸社會。力學院學子從河海校園走向中鐵大橋局二公司,他們不斷豐富人生閱歷,積累寶貴經驗,感受職場樂趣。在這一場零距離的思政課與生涯規劃課中,他們也對未來的職場規劃與人生安排不斷進行著更為深刻的反思與探索,形成更為成熟、清晰的見解與思考。
文 李桂倫
圖 趙奧佳 李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