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尺為劍守公帑——紀念李濤同志
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紅色審計人物,一張照片吸引住我的目光,照片上的同志臉上雖已滿是皺紋,但燦爛的笑容讓人忍不住注目,他就是李濤同志。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階段,抗日根據地也進入困難時期,在這時毛澤東提出“精兵簡政”政策,晉察冀邊區隨即成立審計委員會,對軍政財糧開支進行嚴格控制。作為第二專區審計委員會委員,李濤同志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參與審核專區軍政機關預決算,重點核查糧食、軍需物資分配是否符合“保障前線、節約民力”原則。
他相信,通過準確的統計戰績,可以為中央軍委及時掌握敵我軍力消長、做出戰略部署提供可靠依據、通過實事求是地公布戰果,能夠鼓舞軍民士氣。同時,他追求數據地準確性,對于歷次戰績統計,他都認真審核把關,發現問題馬上請相關戰區司令部重新統計核實。他還進行反浪費監督并進行廉政建設,推動建立“收支兩條線”財務制度,為解決當時的財政問題做出了不少貢獻。
在解放戰爭時期,李濤同志雖未直接擔任審計相關職務,但其管理、實踐方面卻處處體現出審計精神和原則。1946年他主持接收日偽遺留煤礦、工廠,組織全面清產核資,建立分類臺賬,防止國有資產流失;1948年他推行公糧征收“三查制”(查田畝、查產量、查分配),確保糧食征收公平合理。除此之外,在他還在國民黨封鎖下推行“以礦養城”政策,要求煤礦生產收支每日公示,接受工人糾察隊監督。凡此種種,捷克看出李濤同志的審計修養,將審計精神落實到各個方面,將廉政政策推廣到每件事情上。
現代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提出”三堅三守“,內在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地依次提出了對會計人員的道義要求、專業要求和創新要求。而李濤同志的事跡,則是此內在精神的生動展現。他將審計監督與群眾路線結合的理念,對當前基層治理中的“小微權力”監督仍有借鑒意義。李濤同志重視數據的準確性、實用性、及時性,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數據,并且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本質,積極響應上級的每一次號召,將審計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應深入學習李濤同志的事跡和審計精神,延續審計根脈,為審計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張瑞洣 楊羽軒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