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紅色審計精神的啟示
林鐵
林鐵,原名劉樹德,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萬縣的一個鄉紳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在家庭的影響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在少年時期,林鐵便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憂思。在重慶聯合中學讀書時,他受到中共青年運動領導人蕭楚女、惲代英的影響,積極投身反帝愛國斗爭。
在國外系統的學習馬列主義之后,林鐵立即回國投身戰場和戰后重建。抗日戰爭時期,林鐵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這一時期,他不僅在軍事上多次擊敗日軍,更重要的是,他以黑羊法則看待惡劣環境,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找尋希望,成功恢復了根據地的經濟和生產,極大增強了抗日軍民的生存和戰斗能力。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成功實施,說明改進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是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我們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勝利實現各項任務的關鍵。
比如,林鐵在冀中地區的抗日斗爭中格外注重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建立小型工廠和作坊,極大解決了自給能力,保障了抗日軍民的物資供應。
在平津戰役后,林鐵立即投入到戰后重建工作中。他組織力量修復被破壞的基礎設施,恢復農業生產,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這些工作為河北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林鐵被任命為河北省委書記。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這開啟了他在財經和審計領域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河北省推行了包產到組等生產責任制,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林鐵的才干是將社會的進步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這何嘗不是共產主義一直所面對的挑戰。
三年困難時期之后,為加快恢復生產,林鐵于1962年5月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社員發展副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政策措施。概括起來有十項,十條措施被人稱之“十項小自由”,突破了“左”的禁錮,符合河北實際,受到農民歡迎。對一些地區擺脫困境、渡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對改革開放后河北省探索農村改革之路,具有啟示性意義。
在林鐵的領導下,河北省的農業和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他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提高生產率。同時他也極富財經思維,高瞻遠矚看到了工業領域在未來會對中國產生巨大的推力,積極推動鋼鐵、煤炭、機械等重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同時,他也沒有厚此薄彼,注重輕工業的發展,鼓勵建立紡織、食品等輕工業工廠。這些強有力的措施不僅全面提高了河北的工業生產能力,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改善了社會民生,更為中國的發展添磚加瓦。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林鐵非常注重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他推動修建了多條鐵路和公路,不僅改善了河北的交通條件,同時加強了與外界的溝通能力,增加鏈接度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942年林鐵擔任晉察冀邊區審計委員會委員。1942年8月10日,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邊區行政委員會為貫徹精兵簡政政策、掌握軍政財糧預決算、節約和消除浪費 ,決定組織邊區審計委員會,8月13日該委員會成立,林鐵任職其中。這一時期,他積極參與審計相關工作,對規范邊區軍政財糧管理、保障資源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邊區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為中國發展的奮斗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建國后的特殊時期,林鐵被錯誤地指責為“走資派”,遭到批判和撤職。他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經歷了長時間的磨難。然而,林鐵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堅信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在這段艱難的歲月里,他依然關心著河北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展現了他堅定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林鐵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在革命戰場上大展宏圖,還在財經和審計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在河北的多年工作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為河北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不僅要學習他結合當地發展與人民利益做出的決策,也要訓練看待問題的獨到眼光。
作者:陸澤瑤 周舒妍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