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陳漫遠同志審計工作的感想感悟
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了解陳漫遠同志在審計工作中的實踐與貢獻,我深刻體會到審計不僅是國家經濟監督的“利劍”,更是一項需要智慧、責任與堅守的事業。結合自身對審計工作的學習與認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享感悟:
一、審計工作:從“查錯糾弊”到“價值守護”的升華
過去,我對審計的認知停留在“查賬”“找問題”的層面,認為其核心是揭露財務漏洞。然而,陳漫遠同志的實踐讓我認識到,現代審計早已超越傳統財務審計的范疇,轉向更高維度的“風險導向管理審計”。例如,他在經濟責任審計中不僅關注賬目合規性,更注重政策執行效果和領導干部履職的宏觀評價,通過分析資金流向、項目效益,揭示體制性障礙,推動制度完善。這種從“糾錯”到“治理”的轉變,體現了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使命。
作為大學生,我意識到審計不僅是技術活,更是“政治活”。它需要審計人具備全局視野,既要熟悉法律法規,又要緊跟國家政策導向。例如,在穩增長政策跟蹤審計中,陳漫遠同志靈活運用政策文件,避免機械套用“專款專用”原則,而是結合財政統籌政策精準定性問題,這種能力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二、嚴謹與創新:審計人的“雙輪驅動”
審計工作對細節的嚴苛要求令人震撼。陳漫遠同志在項目中反復核對憑證、追蹤隱蔽工程,甚至通過數據分析鎖定異常交易,展現了“數字偵探”般的敏銳。例如,他在某次土地審計中通過臺賬比對發現數億元資金被違規截留,最終推動整改。這讓我聯想到課堂上的審計案例,但現實遠比書本復雜——數據龐雜、利益交織,唯有以“撿起西瓜不漏芝麻”的細致,才能剝開表象、觸及本質。
同時,創新是審計突破瓶頸的關鍵。陳漫遠同志熟練運用大數據技術,將傳統查賬與信息化手段結合,例如通過SQL語句篩查異常報銷記錄,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核查耕地保護情況。這種“技術賦能”讓我意識到,當代審計人需兼具會計功底與數字素養,而作為大學生,掌握Python、數據庫等工具將成為未來職業競爭的“敲門磚”。
三、責任與廉潔:審計人的精神底色
審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獨立性與權威性。陳漫遠同志在項目中嚴守“八不準”紀律,拒絕被審計單位的宴請,甚至在食堂冷餐中堅守原則,這種“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令我敬佩。他曾在審計報告中寫道:“審計是正義的事業,容不得半點妥協。”這種對職業底線的堅守,讓我深刻理解到,審計人不僅是經濟衛士,更是社會公平的守護者。
作為學生,我曾困惑于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初心。陳漫遠同志的經歷給了我答案:審計人的責任感源于對公共利益的熱愛。例如,他在扶貧資金審計中深入偏遠鄉村,核實每一筆資金的落地情況,確保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這種“為民審計”的情懷,讓我重新思考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關聯。
四、成長啟示:從課堂到實踐的跨越
陳漫遠同志的成長軌跡為大學生提供了職業規劃的范本。他初入審計時也曾面對“堆積如山的賬本無從下手”,但通過“干中學、學中干”,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主審。這讓我意識到,課堂知識僅是基礎,實踐中需不斷拓展跨領域能力——如學習工程審計需掌握造價知識,政策審計需研讀宏觀文件。
此外,團隊協作是審計成功的關鍵。他在項目中與同事“白加黑”奮戰,通過頭腦風暴破解難題,這種“眾人拾柴”的精神啟示我:未來職場中,溝通能力與協作意識同樣重要。
結語
陳漫遠同志的審計實踐,讓我看到一名審計人如何以專業、擔當與廉潔書寫職業篇章。作為大學生,我深知自身在知識儲備與實踐經驗上的差距,但也更加明確努力方向:夯實財務基礎、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培養宏觀思維,同時以“忠誠、責任、奉獻”的審計精神砥礪品格。未來,無論是否從事審計工作,這種嚴謹求實、守正創新的態度都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燈。
作者:黃李旺 馮孝天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