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發紅色審計精神的啟示
羅元發將軍的一生,是從放牛娃到開國中將的傳奇史詩,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鮮活注腳。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金戈鐵馬的戰爭記憶,更是一部關于信仰、責任與犧牲的精神史詩。透過他的生平,我深刻感受到革命者如何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鍛造忠誠,在時代洪流中書寫不朽篇章。
羅元發出生于福建龍巖一個貧苦農家,幼年失學、放牛為生,飽嘗舊社會的壓迫。1929年,紅四軍入閩點燃了閩西革命的烈火,19歲的他毅然加入赤衛隊,從此踏上革命道路。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中,他從普通戰士成長為紅軍團政委,經歷了湘江戰役的生死考驗。彼時,他率部血戰四晝夜,頭部重傷仍堅持指揮,以血肉之軀掩護中央縱隊渡江,數千戰士埋骨湘江,卻用生命詮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悟:正是無數如羅元發般的普通人在苦難中覺醒,以星星之火點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勢。
抗日戰爭中,羅元發將軍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不僅善用戰術,更注重政治動員,部隊以“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群體為榜樣,成為“能打硬仗、紀律嚴明”的鐵軍,毛主席盛贊其“擠不爛、打不垮”,這正是革命者以弱勝強的智慧與決心的縮影。
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六軍軍長等職,參與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和解放西北等重要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率第六軍進駐新疆,并兼任北疆區黨委書記、北疆軍區司令員等職,參與了平叛作戰、剿匪和恢復建設等工作。
在物資匱乏的抗戰時期,他嚴格執行精兵簡政政策,嚴控財糧預決算,杜絕浪費,為邊區軍民度過艱難歲月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一經歷雖鮮為人知,卻折射出他“文武兼修”的全面素養,以及共產黨人“克己奉公”的廉潔本色。
2010年,羅元發將軍以百歲高齡辭世,留下“金戈鐵馬歲月稠,南征北戰幾十秋”的壯麗詩篇。他的故事啟示我們:信仰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血脈的行動。無論是湘江邊的殊死阻擊,還是延安城下的鐵血防守;無論是戰場上的沖鋒陷陣,還是和平年代的默默耕耘,他始終以“黨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為準則。這種精神在今日依然熠熠生輝——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我們仍需以“鐵腦殼”般的堅韌迎難而上,以“擠不爛、打不垮”的斗志開拓前行。
羅元發將軍的一生,是一部用忠誠書寫的史詩。他從閩西山村走向歷史舞臺,用熱血澆灌理想,用生命踐行誓言。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不僅在于戰場上的無畏,更在于對信仰的堅守、對責任的擔當。今天的我們,或許無需面對槍林彈雨,但依然需要以“鐵流雄鷹”的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鑄就新的傳奇。正如張震將軍所贊:“白發丹心照神州”——這既是羅元發將軍的寫照,也應成為每個奮斗者的追求。
作者:趙婧怡 曹天茹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