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5年7月10日至12日,安徽農業大學“三下鄉”實踐團隊赴宣城市新田鎮,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宣木瓜展開為期三天的調研與實地走訪。通過走進政府部門、企業、田間地頭與示范村莊,團隊嘗試用腳步丈量一顆小木瓜背后的鄉村振興故事,也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理念落實于每一處細節觀察中。
宣木瓜作為“十大皖藥”之一,是新田鎮重點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團隊從文獻與當地講解中了解到,宣木瓜不僅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性溫味酸,平肝和胃”藥材,還曾是南北朝時期的皇室貢品,更因并蒂生長、藥食同源的特性承載著深厚文化與經濟價值。然而,產業面臨一產種植與二產加工不匹配、產品價格偏高、替代性強等現實挑戰,需要從品牌塑造與技術創新中尋找突破口。對于團隊而言,此行既是走近宣木瓜,更是探尋鄉村振興之路。
7月10日上午8:30,團隊首先來到新田鎮人民政府會議室,農綜站程站長程小兵老師詳細介紹了本次調研安排,包括宣木瓜基地觀察、社區基層調研及企業產品觀察,并強調“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結合中央一號文件內容,闡述了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希望團隊能通過實踐理解數據背后的故事和農戶的真實需求。
圖為團隊成員在新田鎮政府會議室聽取調研安排。余燦供圖
當日上午10:00,團隊走進宣城市華佗嶺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宣木瓜綜合開發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德軍向團隊介紹了企業從最初幾戶農戶的零散種植到規模化種植、深加工產業鏈建設的歷程,并分享企業的初心是“讓老鄉們的腰包鼓起來”。在產品展示區,團隊看到了木瓜酒、木瓜酥等十余種深加工產品,也了解到企業依托“市級非遺”和“十大皖藥”示范基地身份,通過開發綠化大苗和多元化產品不斷提升附加值,但目前市場滲透率仍顯不足,品牌競爭力亟需加強。
圖為團隊參觀企業產品展區,聽取宣講。余燦供圖
下午2:30,團隊來到宣木瓜種植基地(種子庫)。陳主任通過宣傳片介紹了宣木瓜“藥食同源”的價值,可制成果脯、藥酒,對風濕、痛風等有顯著療效。團隊成員實地觀察了芝麻點、蘋果紅、羅漢臍三大品種,并體驗采摘,感受到并蒂生長的特性和土地的饋贈。同時了解到,一產種植與二產加工的不匹配,以及產品稀缺導致的高價,使宣木瓜面臨一定的市場壓力。

圖為團隊成員在基地采摘宣木瓜實果。余燦供圖
7月11日上午,團隊來到省級精品示范村趙村村,在黨群服務中心與村干部座談。村干部詳細介紹了“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包括“兩個游道”“三個三”“四個場”“五個園”等布局,也坦言特色產業宣木瓜面臨種植面積縮減、產品研發滯后、市場需求不足三大痛點。會議結束后,程小兵站長和趙村村書記帶領團隊深入農戶家庭,與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團隊了解到,種植大戶通過水稻、玉米、煙草輪作模式,不僅保障糧食安全,還提高了經濟效益;養殖大戶則以生豬、黃牛為主,通過玉米秸稈喂牛、糞便還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村內形成了以種植為主、養殖為輔的多元化結構,黨員引領與規模化經營成為推動村莊產業發展的關鍵。
圖為團隊成員在趙村與農戶訪談交流。余燦供圖
調研結束后,團隊在趙村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與當地干部合影留念,記錄下這段探索鄉村振興的經歷。

圖為團隊與趙村干部合影留念。余燦供圖
7月12日上午,團隊來到華科宣木瓜生物科技公司參觀宣木瓜博物館,深入了解宣木瓜自南北朝時期成為皇室貢品,李白、蘇軾詩作中都有提及,《本草綱目》記載“宣城者為佳”,光緒皇帝也曾用以治療腰腿痛。講解員特別提到南唐李昪將貢品地位讓利于百姓的典故,體現了中醫藥“仁心濟世”的精神內核。

圖為團隊在宣木瓜博物館展廳參觀學習。余燦供圖
團隊還了解到現代科研成果證明宣木瓜中含有齊墩果酸、熊果酸等活性成分,印證了古籍記載的舒筋活絡、祛濕散寒功效。產品展示區的木瓜酒、果糕、足浴包、姜湯茶飲等產品讓傳統藥材更貼近現代消費需求,但企業也面臨深加工產品市場滲透率不足、渠道下沉困難等挑戰。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只有持續創新與精準定位,才能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通過三天調研與訪談,團隊真實觀察到宣木瓜產業已從傳統藥材向多元產品拓展,但規模化不足與品牌塑造仍是短板;村莊調研中發現黨員引領、規模化與多元化經營模式能顯著提升農戶收益;企業端則希望通過文旅融合與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競爭力。
結合所學專業,團隊提出可借助“地理標志產品”管理增強不可替代性,在種植端推廣矮化密植與訂單農業模式穩定供需,在品牌端挖掘歷史典故打造文化IP提升溢價空間,在產品端結合健康消費趨勢開發功能性食品,全面打通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思路。趙村書記在訪談中表示:“大學生調研帶來了新視角,也提醒我們要關注品牌和長遠規劃。”企業負責人也期待團隊能幫助企業進行市場調研和品牌策劃。
實踐結束后,團隊計劃整理調研報告反饋給當地政府與企業,并探索后續合作,包括基于消費者數據庫的精準營銷、打造“文旅+農業”融合體驗和持續追蹤宣木瓜產業鏈優化。團隊成員普遍感受到,只有親自走進田間地頭,才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現實行動,也才能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供稿人: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院校赴新田鎮暑期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