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退漁還濕工程是江蘇省宿遷市所實施的重要濕地保護和恢復項目。實施以來,退漁還濕工程通過控制漁業開發和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促進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生態功能的提升,從而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立足國家級SRT項目“退化濕地生態修復與固碳協同機制研究”,資環院“澤湖還濕,漁退鄉興”團隊與校級社團鐘山博綠協會共同聯動,前往江蘇泗陽和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和泗洪縣開展實踐活動。團隊重點圍繞洪澤湖濕地退漁還濕工程的影響,在洪澤湖濕地和泗陽縣分別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生態文明宣傳、“三農”工作調研、鄉村振興調研等多項調研和宣傳工作。

圖1團隊合照
8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澤湖還濕,漁退鄉興”洪澤湖濕地調研團在負責人博士生顏學賓的帶領下,前往洪澤湖開展實地考察。團隊前往20個代表性地點,每個地點采集2份樣品,共獲取20份底泥樣本和20份水樣,涵蓋不同密度荷花生長地區樣品采集。

圖2收集底泥

圖3采水樣
團隊成員們馬不停蹄,奔赴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個關鍵地點進行水體和底泥采樣工作,每到一處,大家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進行水樣和底泥采集,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水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但成員們無心欣賞美景,專注地進行著采樣前的準備工作,認真記錄著周邊環境信息。團隊成員們仔細觀察水體的顏色、氣味,并對水樣進行溫度測定,憑借所學知識初步判斷水質情況。大家深知采樣意義重大,操作更加嚴謹細致,小心翼翼地采集樣品,期待能從這些樣品中獲取最準確的數據,為洪澤湖的生態保護提供關鍵依據。
調研的最后一程,是前往洪澤湖國家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區內科研工作人員就“退漁還濕”為主題,展開切實深入的訪談,訪談中以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和濕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問題進行探討。

圖4張貼宣傳海報
次日,,團隊選取洪澤湖中不同荷花密度的20種典型底泥和水樣樣本,采用標準測量流程:先篩出指定孔隙大小的底泥分裝,再通過恒溫烘干24小時后稱量計算好的重量數與配好的溶液充分振蕩反應,用精密儀器測量其PH值和電導率,進而計算底泥中的有機質含量。

圖5團隊成員在實驗室篩土

圖6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配溶液
在本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們深入洪澤湖沿岸實施“退漁還濕”的相關鄉鎮與社區,積極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向大眾傳播生態環保的理念,宣傳濕地保護相關知識。我們深刻體會了退漁還濕與鄉村振興的落地實施現狀,并在實踐中真正看見了政策背后落地實施的真實狀況。在這段實踐里,我們不斷汲取經驗,收獲成長。我們將持續跟進洪澤湖退漁還濕工程的推進,以及周邊產業的轉型升級態勢。作為一名資環學子,期待未來有機會能為濕地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奉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