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為青年人提供了展現才華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為鄉村振興發揮積極作用。”為響應這一號召,深入調研學習浙江省青年入鄉就業創業的典型范例,探究青年入鄉創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路徑,大連理工大學“守望麥田·浙里歸帆”15位成員攜手開啟為期五天的奔赴之旅,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專題訪談收獲了一系列可復制經驗。
數智驅動,農業煥新顏,7月27日上午,實踐團走進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實地探訪數字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直觀感受科技為鄉村振興注入的強勁活力。在示范園內,我們切實感受到數字化技術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從實現高效運轉的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到精準調控溫光水肥的AI溫室植物工廠,再到百倍云團隊研發的作物AI大模型調控裝備,團隊成員深切了解到數字化賦能農業是如何振興鄉村,為鄉村人才回流、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悠悠宋韻,文化振鄉邦,7月27日下午,為探尋禪茶文化與現代青年創業思維的碰撞,實踐團來到宋韻香局拜訪杰出返鄉創業代表—徑山姑娘汪彬彬老師。在淡淡的禪香縈繞中,汪彬彬老師娓娓道來自己的返鄉創業歷程,詳細講述了如何深挖前溪村非遺文化內涵,為鄉村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生動故事。汪老師的經歷不僅為青年群體深耕鄉村文化沃土提供了生動范本,更啟發更多年輕人探索文化與產業融合的新路徑,為推動鄉村特色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青年主題,青年答,7月28日,實踐團走進浙江大學和西湖大學,與不同年齡、專業、地域的同學展開一段段訪談,調研不同人群對青年返鄉創業政策的關注程度,明晰影響青年返鄉創業的的主要因素,并深入探討青年返鄉創業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訪談中,青年學子們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與經歷,實踐團成員認真傾聽與記錄,力求全面把握青年返鄉創業的現狀與需求,為后續的調研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此次訪談不僅加深了實踐團對青年返鄉創業政策的理解,更為探尋青年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路徑提供了寶貴思路。
“禮讓佳話”流傳至今,“千萬工程”煥然一新,7月29日實踐團來到義烏李祖村,深入探究其在青年返鄉創業道路上的發展密碼。在講解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于黨群服務中心見證了“水牛角村”從環境治理到產業興村的蛻變歷程,于中心廣場欣賞“共富市集”風采,一排排各具特色的店鋪相輔相成,昔日“臟亂差”的村落搖身一變,成為無數游客爭先打卡的網紅圣地。“以禮為魂、以梨為形”特色鄉村IP“有禮的祖兒”串聯起研學課程、共富市集、文創工坊等62個文旅項目,讓古村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正如三塊古牌坊上百歲老人的親筆題字:“縮影”——是千萬工程下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完美展現;“日新”月異”是青年返鄉創業為家鄉繪就的壯麗新篇!
飛地聚能,城鄉共興,7月30日,實踐團來到金華婺城青農飛地,共同探秘城鄉資源如何真正聯動起來,青年創業如何盤活家鄉資源。在這里,城市核心地段免費創業空間,降低青年創業門檻;高校名企創業導師手把手教學,傳授青年創業寶典;團委牽頭招商宣傳拓寬市場渠道,為青年保駕護航。而青年也交出了滿意的答案,金華婺式糕點成功出圈,傳天然玳玳膏熱賣,這場雙向奔赴不僅帶動了本地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更讓古老的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生。由此可見,青年們的創新精神和不懈努力,正逐步改變著家鄉的面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館藏千年藝,鄉聚萬縷情,7月31日上午,實踐團來到米酒博物館,探尋中華米酒文化與青年返鄉創業的融合之路,徑山米酒釀造歷史悠久,承載著前溪村一代代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展現了中華米酒文化魅力。展柜里的原料和釀酒工具,完整呈現了徑山米酒從選材、浸泡到釀造的非遺技藝流程,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中華米酒文化的獨特魅力。作為“前溪模式”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米酒博物館以非遺為核心,以古建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實現了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相互促進。
從余杭徑山以數賦能,以文鑄魂打造特色發展模式,到義烏李祖以政策為引,充分挖掘資源實現產業興村,再到青農飛地聯通城鄉,為青年返鄉創業保駕護航,實踐團的足跡所至皆是青年與鄉村雙向成就的生動注腳——青年用創新點亮鄉土,鄉村以沃土成就青春。“守望麥田·浙里歸帆”實踐團將把青年返鄉創業的鮮活經驗轉化為助力屬地發展的具體思路,更希望能夠呼吁青年人,以腳步丈量土地,用實干賦能振興,共同書寫民族復興的鄉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