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亦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為提升鄉村學生普通話水平,夯實語言根基,四川民族學院生態與農學院“孜潤鄉土·普在心中”社會實踐團于2025年7月赴瀘定市得妥小學,圍繞“生態推普潤高原,語共振興筑同心”主題,開展為期三天的普通話推廣與教學幫扶活動,為高原鄉村教育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團以“趣味化、情景化、互動化”為原則,精心構建分層遞進式課程。面對低年級學生,團隊設計“趣味問答+情景對話”課堂,借助圖片卡等教具,引導學生在游戲與對話中掌握普通話發音要領,培養語感;針對中高年級,團隊增設“小導游”“小主播”角色扮演環節,讓學生在模擬解說、校園廣播中靈活運用普通話,實現知識遷移。課程間隙,成員結合暑假作業開展“普通話微輔導”,將語言訓練與日常學習無縫銜接,切實提高學生“聽得懂、說得出、用得上”的能力。

為進一步放大活動效應,實踐團成立“流動推普站”,分組走進學校周邊社區與商戶,通過順口溜、兒歌等形式,向當地居民普及普通話的意義與技巧,吸引眾多兒童自發參與,營造“人人學說普通話”的濃厚氛圍。

此次推普之行,不僅有效提升了得妥小學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更在鄉村校園播撒下語言自信與文化認同的種子。實踐團成員亦在高強度教學與深度走訪中錘煉了課程設計、課堂組織及跨文化溝通能力,深刻體悟到教育幫扶的使命與價值。團隊將持續跟蹤學生語言成長軌跡,定期推送優質教學資源,并以得妥小學為基點,逐步輻射瀘定更多鄉鎮,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用青春與專業共筑高原鄉村教育的美好未來。(文/馮丫丫 圖/夏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