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在這特殊的歷史節點,合肥大學“星火銘魂,赤韻流芳”實踐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團組建)啟程奔赴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云嶺鎮,開展為期6天的“尋跡鐵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專題實踐活動。實踐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諄諄教誨,以沉浸式體驗、深度調研、緬懷祭掃等多元形式,在追緬抗戰歷史、傳揚革命文化的同時,助力當地挖掘紅色資源,推動校地協同育人,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蓬勃活力。

【圖1:“星火銘魂,赤韻流芳”實踐隊在新四軍軍部大會堂舊址重溫入黨誓詞 張亞 攝】
一、重走紅色地標,在歷史現場解碼鐵軍精神
涇縣云嶺鎮是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期間華中敵后抗戰指揮中心,留存著新四軍軍部舊址、中共中央東南局舊址、黃龍崗烈士墓、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等11處紅色遺址,是承載“鐵軍精神”的重要載體。實踐期間,隊員們白天實地探訪多處紅色地標: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通過葉挺、張云逸等領導人簡樸的辦公居住陳設,感受革命先輩在艱苦條件下的堅韌意志;在修械所舊址,舊機床、槍械零件等實物史料,見證了先輩們在物資匱乏中筑牢革命防線的智慧與決心;在中共中央東南局舊址,隊員們圍讀新四軍根據地建設史料,系統梳理這支隊伍的發展脈絡與斗爭歷程。
夜幕降臨后,實踐團召開專題組會,結合日間見聞交流感悟。從新四軍投身抗戰的歷史背景,到皖南事變中“前仆后繼,永不屈服”的抗爭氣概,再到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堅守抗戰的赤膽忠心,隊員們在“知行合一”中深入讀懂“鐵軍”精神密碼,深刻體會革命先輩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詩。

【圖2:團隊在中共中央東南局舊址研讀新四軍根據地建設史料 耿戈月 攝】
二、深耕實地調研,為紅色文旅注入青春智慧
為實現紅色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實踐團以“腳踩泥土”的務實姿態開展調研工作。隊員們分組深入云嶺鎮羅里村、章渡村,走街串巷開展入戶訪談,定點收集問卷數據,還專門走訪老黨員與“光榮之家”,采集“新四軍軍民魚水情”“老區發展變遷”等鮮活口述史料,挖掘紅色故事背后的情感共鳴點。
同時,實踐團與云嶺鎮政府、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負責人開展座談,圍繞紅色資源保護、文旅融合路徑等議題建言獻策——從優化紅色景點講解服務,到開發沉浸式紅色體驗項目,隊員們結合調研所得,為當地紅色文旅產業優化提供青年視角與創新思路,扎實的調研成果為后續校地合作與成果轉化奠定堅實基礎。

【圖3:團隊走訪云嶺鎮羅里村老黨員,采集“新四軍軍民魚水情”口述史 孫林 攝】
三、緬懷革命先烈,以莊重儀式鑄牢信仰之基
“蒼松凝翠守英烈,豐碑矗立映初心”。實踐團專程前往黃龍崗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與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舉行莊重的祭掃活動。在黃龍崗烈士墓前,隊員們手捧白菊,緩步走向鐫刻著131位皖南事變犧牲指戰員姓名的墓碑,鞠躬致敬、靜默默哀,以鮮花寄哀思,告慰長眠的革命先烈;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隊員們沿著展牌追溯歷史脈絡,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的悲憤過往,到先烈們堅守信仰、寧死不屈的抗爭事跡,每一段史料都讓隊員們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禮,進一步叩問初心、堅定理想。

【圖4:團隊成員瞻仰皖南烈士陵園烈士碑 孫林 攝】

【圖5:團隊成員向新四軍烈士獻花 席子瑞 攝】
四、校地雙向賦能,構建思政育人長效機制
此次實踐是合肥大學高校社團“三下鄉”活動的創新試點,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隊員們既在課堂中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養分,又在紅色舊址、田間地頭踐行理論、錘煉品格——在服務地方紅色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既為云嶺鎮注入青春智慧,也實現了“育人育魂”的思政目標,完成校地雙向奔赴的成長。
目前,實踐團所屬的合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已與云嶺鎮政府初步確定長期實踐合作事宜,未來將持續深化校地聯動,圍繞紅色文化研究、思政實踐教學、紅色文旅推廣等領域開展合作,搭建共贏平臺。

【圖6:實踐隊員與指導老師在云嶺鎮紅旅廣場前合影 耿戈月 攝】

【圖7:指導老師于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為隊員講解新四軍歷史 耿戈月 攝】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實踐途中,《新四軍軍歌》的鏗鏘旋律始終回蕩。八十年歲月流轉,鐵軍精神依舊熠熠生輝。合肥大學“星火銘魂,赤韻流芳”實踐團的青年們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承先輩之志、懷赤子之心,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投身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事業,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續寫榮光。

【圖8:新四軍書寫的抗日宣傳標語 孫林 攝】

【圖9:涇縣新四軍烈士名錄碑(局部) 孫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