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踐知,點亮生態法治微光
以行踐知,點亮生態法治微光
七月流火,我隨巢湖學院“數澤三河,法筑青屏”實踐團,赴肥西縣三河古鎮開展生態環保普法三下鄉活動。從設臺調研到走訪商戶游客、深入社區普法,這段旅程讓我對理論與實踐、青春與責任有了的全新認知。
起初在古鎮人流密集處搭起調研展臺,我以為只是發問卷,但與環衛工阿姨聊起古鎮的生態狀況,聽她們說“政府重視環保,定期解決衛生問題”,和帶孩子的奶奶探討“怎么給孩子做環保榜樣”,我才明白調研不是機械流程,是傾聽民聲的窗口。每一份問卷背后,都是真實的生活煩惱與環保期盼,那些耐心填寫問卷的群眾,讓我看見生態環保不是抽象的“金山銀山”,而是百姓對美好家園的向往,也懂得“從群眾中來”,才能讓后續普法更貼人心。
走訪商戶時,一位經營漢服店姐姐說,滿意古鎮現在的生態環境,自豪家鄉吸引這么多的游客,卻擔心旅游火了垃圾增多,破壞招牌。這種對生態與生計平衡的渴望,讓我深知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更該共生。深入社區普法現場,把生態保護法融進“亂倒垃圾違法”“保護河道有獎”這些家常話,看著大爺大媽從迷茫到恍然,我突然醒悟,法律不是高懸的條文,是守護生活的“說明書”,我們這些學法律、學環保的學生,就是要把“說明書”念得讓百姓愿意聽、聽得懂。
三下鄉的日子,曬黑的皮膚、燙化的鞋底,都是成長的印記。我不再是“坐而論道”的學生,而是“起而行之”的踐行者。原來青春的意義,不止于校園求知,更在于把所學化作微光,照進現實的縫隙。我們調研收集的“民意溫度”,普法種下的“法治種子”,或許只是微光,但無數微光匯聚,卻能照亮生態法治的前行路。這次實踐是一場“破壁”之旅--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墻,打破校園與社會的墻。它讓我懂得,生態保護與法治建設,需要“向下扎根”的耐心,需要“共情民生”的溫度。未來,無論走多遠,三河古鎮的石板路、百姓的期待,都會提醒我,青春的意義,在于以行踐知,用點滴行動守護“綠水青山”,傳遞“法治溫度”。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