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至2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護航成長與愛‘童’行”安康分團的6名志愿者,抵達安康市旬陽縣白柳鎮愛心驛站托管中心,開展為期7天的公益實踐活動。團隊以體育競技、手工創作、科學科普、藝術教學為核心板塊,通過跳大繩、扭扭棒制作、“兩彈一星”知識宣講、古典舞教學等10余項活動,為當地20余名兒童帶來融趣味、知識與成長于一體的多元體驗。
活力體育:團隊協作中的童真綻放
實踐首日,志愿者以集體體育游戲激活現場氛圍。在“跳大繩接力賽”中,孩子們分成兩組,隨著搖繩節奏依次躍入繩圈。
起初,部分孩子因畏懼繩子晃動而退縮,志愿者主動示范,邊跳邊喊:“跟著節奏跑起來,你們都能做到!”在鼓勵下,一名8歲兒童勇敢邁出第一步,帶領小組完成連續12次跳躍,收獲熱烈掌聲。
“傳籃球”游戲則將運動與數學知識結合,要求孩子們在傳球時依次報數,失誤則重新開始。
一名10歲兒童在過程中主動協調隊員節奏,總結出“低姿傳球、目光向前”的技巧,幫助小組率先完成任務。體育活動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能,更讓他們在協作中理解規則、學會互助。
創意手工:指尖上的想象之旅
手工環節設置“扭扭棒創意工坊”與“剪紙小雨傘制作”兩項活動。在扭扭棒創作中,孩子們將彩色金屬絲彎折成小動物、花朵等造型,志愿者注意到一名6歲兒童因力量不足難以塑形,便耐心指導其使用工具輔助。
最終,該兒童捧著自己制作的“魔法小鹿”,興奮地向同伴展示:“我的小鹿會保護大家!”
剪紙雨傘活動中,志愿者結合力學原理講解傘面結構,引導孩子們通過對稱剪裁設計花紋。孩子們在傘面上繪制心愿圖案,有的勾勒彩虹與家人牽手的場景,有的寫下對親人的祝福。
當自制雨傘通過承重測試穩穩撐起小物件時,孩子們歡呼著感受“創造的力量”。
科學探秘:點燃求知的小小火種
“兩彈一星”核科學科普課上,志愿者通過動畫短片與科學家故事,講述錢學森、鄧稼先等先輩隱姓埋名研制核武器的歷程。
當屏幕呈現科研人員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實驗的畫面時,一名11歲兒童輕聲說:“他們好厲害,我也要學科學!”
隨后的“神筆馬良”“水的張力”科學小實驗將課堂推向高潮——志愿者用洗潔精在水面“畫出”游動的小魚,用滴管向硬幣滴水展示水表面張力形成的“水丘”。
孩子們圍在實驗臺前爭相嘗試,“為什么水會變成泡泡?”“小魚怎么自己動了?”等疑問此起彼伏,志愿者逐一解答,引導他們觀察現象、思考原理。
藝術熏陶:律動中的古典美學啟蒙
古典舞《茉莉花》教學成為活動亮點。志愿者將舞蹈動作拆解為“花苞初放”“彩蝶展翅”等童趣化表達,從站姿、手位開始耐心示范。
面對復雜的舞步,孩子們起初動作僵硬,但在志愿者一對一指導下,逐漸掌握“提腕”“擰腰”等技巧。盡管孩子們動作仍顯青澀,卻以飽滿的情緒詮釋了對美的感知與追求。
以青春之力,守護成長微光
為期7天的實踐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志愿者以多元活動為載體,為留守兒童搭建了拓寬視野、釋放天性的平臺。孩子們在體育中學會堅韌,在手工中激發創造力,在科學探索中埋下求知種子,在藝術體驗中感受生命之美。
這場實踐不僅為山區兒童帶來知識與歡樂,更讓青年志愿者深刻體會到:教育幫扶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用真誠與耐心守護心靈成長。未來,此類實踐活動將持續匯聚青年力量,以愛為橋,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讓每一個夢想都能在關愛的土壤中向陽生長。
來稿團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護航成長與愛“童”行安康分團
寫稿人:大數據2302黃宇彥13822479828
攝影作者:社體2201陳湘怡153155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