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學子深入恭城瑤鄉:探尋非遺魅力,助力文化傳承新路徑
7月11日至7月24日,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瑤茶古韻社會實踐團”奔赴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調研。實踐團成員們深入瑤寨,先后探訪恭城瑤族博物館、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產業展示中心以及婆王瑤醫藥協會,聚焦瑤族服飾刺繡技藝、恭城油茶制作工藝、婆王瑤藥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考察、訪談交流與文化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深度探尋瑤族茶文化、民俗傳統與現代發展之間的融合路徑,以實際行動助力民族地區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博物館里尋瑤族文明:觸摸瑤族瑰寶,聆聽千年回響
7月11日,實踐團首站走訪位于瑤族盤王閣內的恭城瑤族博物館。在瑤族博物館中,實踐團成員們通過文物史料與展覽陳列,系統了解了瑤族遷徙歷史、民俗風情與文化演變,進一步加深了對瑤族社會結構和精神世界的認知。在跟隨博物館講解人員的參觀交流中,恭城瑤族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道:“恭城瑤族博物館開館至今已經第八個年頭了。我們博物館展示了歷史、民俗、服飾、美食等方面,傳播民族文化,在這里讓更多的瑤鄉人民感受到瑤族文化的魅力,促進民族團結。”同時團隊成員結合前期工作的調查所得與館方研究人員展開研討,就瑤族非遺文化如何通過博物館展覽、教育推廣煥發新生提出青年視角的建議。

圖為團隊成員在瑤族博物館進行參觀陸茜黎慶凌供圖
探民族產業展示中心:追溯千年恭城油茶,對話非遺傳承人
實踐團第二戰來到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產業展示中心,與非遺恭城油茶縣級傳承人劉老師深入交流。“恭城油茶”不僅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備飲品。在交流過程中,非遺恭城油茶縣級傳承人劉老師說到:“恭城油茶起源于唐代瑤族先民應對潮濕瘴氣的生存智慧,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恭城油茶是恭城的文化名片,我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這張名片更加亮麗,讓油茶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油茶文化傳承的隊伍中來,讓這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傳承人向成員們詳細演示了油茶制作的六道核心工序:從最初的用開水浸泡茶葉5-10分鐘,到洗凈茶葉;從燒熱茶鍋放入少許食油,到放入茶葉、生姜、蒜米并反復捶打;最后加入開水和精鹽,整套流程一氣呵成,力道與火候的把握盡顯功力。實踐團成員們沒有止步于觀摩。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們親手嘗試捶打技巧,成員們親自體驗了炒茶、捶打、過濾等工序,深刻感受到了恭城油茶"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的獨特風味和文化內涵。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油茶制作技藝陸茜黎慶凌供圖
訪婆王瑤藥:草木皆藥蘊哲思,尋民族醫學智慧
最后一站,實踐團走訪了恭城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婆王瑤醫·周氏瑤藥傳承人周桂名的工作室。婆王瑤藥作為恭城醫藥瑰寶,在恭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視為瑤族人民的寶貴遺產。通過周桂名老師的介紹與分享,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婆王瑤醫藥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同時,在傳承人周桂名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瑤藥展示館,認識了上百種特色瑤藥材,了解了"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等瑤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傳承人現場演示了瑤藥的采集、炮制方法,并講解了各種瑤藥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中的臨床應用。周桂名老師也分享道:“瑤醫作為一種獨特的醫療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不依賴傳統的聞問切法,傳承方式主要通過家族內部傳授和從幼年開始參與醫療實踐。瑤醫強調預防疾病,依據個人經驗進行治療,缺乏固定的教科書和國家認證的體系。其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線、藥疹和藥浴等。瑤醫還融入了藥膳文化,就比如我們的恭城油茶,不僅豐富了飲食文化,也提高了民眾的健康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瑤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政府對其傳承和應用給予了支持,盡管過去曾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但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在周桂名老師的身上,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一位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陸茜黎慶凌供圖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調研不僅是一場文化之旅,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成員們不僅深入了解了恭城瑤族非遺文化,更激發了傳承與發揚非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未來,團隊成員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讓更多青年關注民族地區發展,共同參與到非遺文化傳承的偉大事業中,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訊員周雙紅黃希維黃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