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傳承紅色基因、探索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新路徑,2025年8月11日至19日,南京大學破繭團隊以“以數字技術護紅色史料,用智能手段傳革命薪火”為宗旨,前往井岡山開展紅色實踐活動。此次實踐將歷史探尋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推動蘇區兒童團紅色記憶在數字化時代煥發生機,為紅色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期間,《革命后代話初心·講家風》專題課堂中,中國核試驗基地首任司令員張蘊鈺之子張旅天受邀授課,生動講述馬蘭基地的建設發展歷程。課堂上,張旅天特別著重提及了父親與南京大學杰出校友程開甲并肩奮斗的歲月。“他們‘隱姓埋名搞科研、矢志報國鑄重器’,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張旅天動情地說,“這種馬蘭精神,是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鑄就的。”他的講述,讓在場的每一位南大人都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執著堅守、無畏前行的身影。

(圖為成員們在認真聆聽講座。施靖攝)
來到八角樓革命舊址、毛澤東同志當年撰寫著作的桌案前,團隊成員切身體會到革命先輩巧妙依托報紙等開源信息,精準分析時局的智慧。這種從海量信息中洞察本質的思維方法,與團隊成員所研究的圖書情報專業理念高度契合——從八角樓里泛黃的剪報冊,到辦公桌前閃爍的數據分析屏幕,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種跨越時空的專業共鳴,讓每個人手中的筆記本都沙沙作響,記錄下這場穿越歲月的思維對話。
“學做紅軍餐”環節中,團隊走進農戶家中感受鄉村振興實效。一位曾因丈夫重病致貧的農戶,在政府的幫扶培訓下,做起“紅軍飯”,實現增收并住進新居,墻上的幫扶聯系牌見證著“軍民魚水情在‘新時代的延續,井岡山上的星火從未熄滅。在柴米油鹽的煙火生活氣中,破繭團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效力的信念愈加堅不可摧。

(圖為成員們在井岡山體驗紅軍急行軍。團隊供圖)
實踐中聚合40G以上的多模態史料數據,成為團隊科創轉化的基石。團隊構建起多模態數據庫,制定史料元數據標準,并設計雙因子確權模型破解史料流轉中的權屬難題。數據庫里的組織架構圖、動態時間軸、3D虛擬重建場館和智能對話體,系統整合起散存的瀕危史料,填補該領域的數字化空白,助力紅色教育與革命精神傳承,彰顯青年一代對紅色文化的守護與傳承責任。
立足專業優勢,團隊開創性融合蘇區兒童團與信息素養教育,構建系統化紅色思政授課體系。目前已在南京開展13場講座,輻射超600人次,授課體系已納入“智能時代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國家重大社科項目,并在團中央“三下鄉”示范活動中展出。

(圖為成員為南京中小學生授課。團隊供圖)
此次井岡山紅色實踐活動,實現了紅色基因與青春力量的深度交融,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創新探索出全新路徑、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團隊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將聚焦智能目錄研發領域,突破傳統數據庫的固有局限,著力構建專屬智能目錄系統。該系統具備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支持主題動態更新,可根據研究需求靈活調整,同時分類標準能隨著新史料的出現實時優化;二是具備智能關聯能力,能夠自動挖掘史料間潛在邏輯關系,實現內容的有機串聯;三是搭載智能推薦模塊,可基于用戶需求特征,精準推送相關紅色史料資源。通過這一創新探索,團隊將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更高效的技術支撐。

(圖為成員們在課題成果匯報后合影。團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