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支持低空經濟發展,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翼動藍天,農繪新篇”實踐團在2025年7月9日滿懷熱忱,踏上了前往李屯村的走訪之路,探尋科技與鄉村的交匯點。
七月的清晨,薄霧輕籠李屯村的田埂,幾聲雞鳴喚醒了村莊的寧靜,伴著初升的朝陽,實踐團分成四路,從村中心向四周延伸,挨家挨戶展開調研。隨著交流漸深,村民們的心聲逐漸清晰:部分農戶因土地已流轉,對農事關注度降低;有的雖聽聞無人機噴藥,卻總擔心灑得勻不勻;也有村民認可其優勢,認為可以少受點累,還減少身體與農藥接觸;更多人則坦言了解太少,希望能多多介紹,讓大家明白怎么操作、成本劃不劃算。村民們的建議里透著實在:“現在年輕人愛刷短視頻,把無人機噴藥拍成片子,看著比較直觀也容易學”;還有人提到,若能像購置農機那樣有補貼,普通農戶也可以輕松用上這新鮮技術。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話語,既道出了現實的顧慮,也藏著對科技助農的真切期待。當日下午,學院領導專程來到李屯村慰問實踐團,聽完調研情況后強調:“鄉村振興得扎根土地,聽百姓心里話,讓技術真正幫到農民。”這番話讓成員們更明確了方向——不僅要記錄民意,更要為技術落地找路子。
7月10日,實踐團成員齊聚奔赴無人機基地,旨在深入了解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為科技助農貢獻青春智慧。
抵達無人機基地后,鄭老師熱情迎接,帶領成員們開啟參觀學習。第一站是無人機模擬飛行實訓室,鄭老師親自示范操作,一邊演示一邊耐心講解操作要領。成員們迫不及待輪流體驗,在模擬飛行中逐漸掌握操控技巧,歡聲笑語回蕩在實訓室。隨后,實踐團來到戶外草坪實踐區,觀摩無人機噴灑農藥的實際作業流程。隨著操作指令下達,無人機緩緩升空,在草坪上空穩定盤旋,細密的藥霧均勻灑落。成員們目不轉睛,紛紛掏出手機記錄這一充滿科技感的瞬間。然后來到了無人機模型展廳,各式各樣的模型整齊排列。鄭老師詳細介紹不同機型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從農田面積大小到作物種類差異,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多樣性與精準性。實踐的高潮是與陳旭斌總經理的會面。實踐團成員圍繞無人機農藥噴灑的實際問題展開采訪,總經理針對“小面積農戶覺得用無人機噴藥不劃算”的問題給出了獨到見解:“公司業務員可以對接村里或生產隊,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推動大家集中統一使用標準化農藥,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降低成本,讓更多農戶享受到技術便利。”
夕陽西下時,實踐團成員們踏上返程路,車窗外的田野被染成溫暖的橘紅色。一路上,大家還在熱烈討論著陳總經理提到的“化零為整”,慢慢明白:“科技興農”從來不是掛在墻上的口號,它藏在把零散地塊湊成連片田的智慧里,藏在讓復雜操作變簡單的模擬訓練里,藏在為農戶算清每一筆成本賬的細致里。這兩天的實踐,像給成員們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看到科技與鄉村碰撞出的星火。從田埂間的疑慮到基地里的答案,從村民的“急難愁盼”到企業的“破局思路”,勾勒出一幅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實踐團成員們在總結中寫道:“無人機的翅膀,既要能飛越高空,更要能貼近土地;科技興農的藍圖,既要繪在紙上,更要種進田間。
未來,“翼動藍天,農繪新篇”實踐團將帶著田埂間的期盼與科技里的智慧,繼續扎根鄉土。他們會把無人機的“翅膀”牽向更多田野,用青春之力架起科技與農業的橋梁,讓智慧農業的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的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青年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