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要統籌保護和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6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赴武夷山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學習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實地研學、專業調查與科普宣傳,親身感悟國家公園生態價值,夯實專業本領,勇擔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青春使命。
實踐首站,隊員們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宣教館。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系統學習了國家公園獨特的地理區位、生態系統構成及其全球意義。
講解員聚焦“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等主題,生動詳實地介紹了武夷山豐富的特有種與珍稀保護物種,深刻闡釋了其作為“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的科學地位與生態價值。隊員們結合植物保護專業背景,對館藏昆蟲標本及多樣性知識表現出濃厚興趣,就昆蟲分類、生態功能及保護現狀與講解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大家深切體會到,武夷山這座“自然基因庫”是生態文明的生動課堂,守護其生物多樣性就是守護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
帶著研學所得,實踐隊在專業指導教師帶領下,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大竹嵐,開展野外昆蟲多樣性實地調查。
隊員們沿著林間小徑,靈活運用掃網法、擊落法、肉眼觀察法等專業調查方法,在林間搜尋、辨識記錄,共記錄了箭環蝶、榆并脊天牛、角蟬等多種昆蟲的靈動身影。
親歷野外調查,實踐隊隊員們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昆蟲分類與生態知識,更在實踐中深化了對昆蟲多樣性監測方法、棲息地保護重要性的專業認知,真切感受到書本理論與鮮活自然相結合的魅力。
三、 燈誘科普點亮生態保護之光
晚7時許,隊員們利用駐地環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民宿旁架設專業燈誘布。明亮的燈光瞬間吸引了眾多趨光性昆蟲,為夜間多樣性調查提供了寶貴樣本。
隊員們迅速投入工作,運用專業知識,對燈下昆蟲進行現場辨認與記錄。同時,隊員們充分發揮創意和專業技能,分工合作,將觀察到的奇妙昆蟲世界拍攝制作成生動有趣的科普短視頻,并同步發布于抖音、b站等網絡平臺,面向公眾普及武夷山昆蟲知識,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
這場別開生面的“夜觀課堂”,將專業實踐與科普宣教緊密結合,展現了農林學子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此次武夷山國家公園之行,是福建農林大學學子將課堂知識融入綠水青山的生動實踐。
通過系統研學、專業調查和科普創新,隊員們深化了生態認知,深刻理解了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的非凡價值及其保護的重大意義,實地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福建農林大學實踐隊員們表示,將把武夷山所見所學所悟帶回校園、融入未來,努力成長為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新型人才,為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畫卷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訊員 姜庭筠、張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