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青年行,綠色環保勇擔當
6月27日,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6名學生組安徽大學學子深入新麓社區開展垃圾分類調研:青春力量助力基層綠色治理成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合肥市新麓社區,圍繞"垃圾分類與資源化處理"主題開展為期五天的專題調研活動。此次調研旨在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探索高校學生參與基層治理的新模式,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供青年智慧和建議。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陳玢嫻攝
系統調研:從末端處理到源頭分類
6月27日上午,實踐團隊前往合肥小廟有機資源處理中心,開啟調研第一站。該中心是合肥市最大的廚余垃圾處理基地,日均處理能力達600噸。在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實地考察了垃圾處理的完整流程。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干式+濕式"協同厭氧技術的原理和優勢,演示了智慧云管理系統如何實時監控垃圾處理各環節。"通過這套系統,我們可以精準掌握每批垃圾的處理效率和資源化產出。"技術人員表示。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技術人員交談。陳玢嫻攝
在隨后舉行的座談會上,企業代表與隊員們深入交流了當前垃圾分類面臨的挑戰。"最大的難點在于居民前端分類意識不足,"企業負責人指出,"約有30%的垃圾因分類不準確而需要重新分揀,這不僅增加了處理成本,也降低了資源化效率。"他表示,希望政府、市場和社區能夠形成合力,建立更加高效的協同機制。
深入社區:傾聽民聲收集民意
6月30日,團隊深入新麓社區,開展實地走訪調研。新麓社區是合肥市垃圾分類示范社區,自2020年起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現已建成10余個定時定點投放站。隊員們分成三個小組,分別走訪了不同區域的垃圾分類投放點,與勸導員、分揀員和社區居民進行深入交流。
第一小組在社區中心區域的投放點觀察到,盡管設置了明顯的分類標識,但仍有不少居民將垃圾混投。"我們每天都要進行二次分揀,"一位分揀員表示,"大約70%的垃圾需要重新分類。"第二小組在走訪較偏遠的投放點時發現,由于位置不便,這些點的使用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第三小組則重點走訪了社區內的年輕家庭,發現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年輕人很難按時投放垃圾。

圖為實踐隊成員實地調研。陳玢嫻攝
問題診斷:多維度把脈垃圾分類難點
通過深入調研,團隊梳理出當前垃圾分類工作存在的多個突出問題。首先是居民分類意識參差不齊。調研數據顯示,社區內35-55歲的中年群體參與度最高,達到65%;而25-35歲的年輕群體參與度僅為32%。"工作太忙,經常錯過投放時間,"一位年輕上班族表示,"有時候加班回家,投放點已經關閉了。"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社區分揀員交流。陳玢嫻攝
其次是基礎設施配置不均衡。團隊繪制了社區投放點分布圖,發現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中心區域每個投放點服務300-400戶居民,而邊緣區域每個點要服務600-700戶居民。"我們這邊投放點太少,要走十多分鐘才能到,"一位住在社區邊緣的居民抱怨道。
此外,團隊還發現激勵措施不足、宣傳方式單一等問題。多數居民表示,現有的宣傳材料過于形式化,缺乏吸引力;激勵機制也較為單一,難以持續調動居民積極性。
實踐收獲:在調研中成長,在服務中擔當
通過此次調研,隊員們不僅加深了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理解,也提升了社會實踐能力。"之前只是在課本上學到社會治理理論,這次真正走到實踐中,才發現基層治理的復雜性,"隊員感慨道。
團隊指導老師表示:"這次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既服務了社區,也提升了自身能力。這種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值得我們繼續推廣。"
此次調研不僅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治理現實問題的理解,也提升了實踐調研和綜合分析能力。隊員們表示,將進一步完善調研報告,為社區垃圾分類和綠色治理貢獻青春智慧,展現新時代青年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與擔當。(通訊員解瑩雪王楊園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