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德周寧古厝,廈大嘉庚學子用拓印“喚醒”千年文脈
當拓印的墨香在古樸的明清民居中暈開,當青春的足跡踏上綠水青山的鄉間小路,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探索就此展開。7月27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嘉”鄉行者實踐隊,深入寧德市周寧縣樓坪村,通過實地調研古建筑保護和非遺拓印技藝,親身感受“文旅融合、非遺賦能”如何為這座深山古村注入振興活力。
輕扣古厝門環,探尋振興“密鑰”

圖為實踐隊參觀古厝——佘麟潔供圖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實踐隊仿佛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了樓坪村的明清古厝群。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這些承載著數百年歷史記憶、家族故事和精湛建筑技藝的老房子,是樓坪村最獨特的文化名片。實踐隊仔細觀察著磚雕、木刻、彩繪,驚嘆于其中蘊含的吉祥紋樣和民俗密碼。這些老房子不僅是家,更是一“會說話的歷史書”,講解員的感慨道出了古厝的價值。實踐隊認識到,這些沉睡的“空間載體”,正通過精心的保護和活化利用,蛻變為撬動鄉村發展的“經濟資產”與“文化密鑰”。每一處紋樣,都可能成為打開鄉村振興之門的密碼。
巧手拓印匠心,非遺“活”在當下

圖為實踐隊體驗非遺拓印——劉慕嫻供圖
實踐的核心體驗環節,是學習樓坪村的非遺技藝——拓印。在村中特意開辟的“拓印體驗區”,實踐隊選取古厝中精美的“福祿壽喜”樣式作為對象,在講解員的指導下,親自動手體驗了上紙、捶打、上墨的完整過程。看著宣紙上逐漸清晰浮現的傳統圖案,實踐隊既感受到傳統技藝的匠心獨運,也理解了它如何將厚重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可傳播的載體。看著自己親手拓下的“福”字,仿佛真的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這項古老技藝已成為樓坪村的“研學新招牌”。現場常有中小學生沉浸其中,在體驗中學習傳統文化。非遺拓印,就這樣在年輕人的參與中“活”了起來,為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匯聚青春星火,共繪振興藍圖

圖為實踐隊與講解員合影——張子怡供圖
樓坪村的振興之路獨具特色: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依托原生態的山水稟賦,巧妙地將古厝探訪、非遺拓印體驗與徒步觀景等生態項目結合,打造出“非遺+生態”的特色研學線路。這種模式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和文化根脈,又讓它們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古厝承載的建筑藝術和民俗故事,非遺拓印的傳承與創新應用,共同構成了樓坪村最核心的吸引力,激活了鄉村的內生動力。
以生態為紙,以文化為墨,樓坪村正用青春和智慧,將千年文脈“拓印”成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而對于實踐隊來說,這趟實踐之旅遠未結束。無論是深入研究為鄉村提供理論支撐,還是發揮創意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拓展產業路徑,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都大有可為。 青春的力量,就在這一筆一劃的拓印傳承中,在對古厝的凝視與思考里,悄然匯聚,成為點燃鄉土復興征程的璀璨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