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下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延安市富縣數治先鋒調研隊走進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北道德鄉,開啟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該團隊聚焦數字治理背景下資本與小農戶的共贏模式,通過實地走訪、實地訪談等方式,探尋數字化平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為精準把握當地農業發展痛點,團隊在出發前做足功課:系統梳理信息不對稱理論與共享經濟理論,結合北道德鄉蘋果、玉米等主導產業特點,設計涵蓋產前農資采購、產中技術服務、產后市場對接的訪談提綱,并邀請指導教師開展訪談技巧培訓,確保調研針對性。
農戶李建國向調研隊展示了手機上的農業信息平臺。“以前買化肥要跑到縣城,價格不透明,現在平臺上能直接比價下單,送貨上門還便宜。” 他提到,平臺不僅解決了農資采購分散的問題,還能查詢實時市場行情,避免了往年因信息滯后導致的滯銷。調研中發現,像李建國這樣使用數字化工具的農戶占比約三分之二左右,而老年農戶仍依賴傳統渠道,存在 “數字鴻溝”。
圖為隊員向農戶了解使用情況
在產中環節,調研隊觀察到數字化平臺的農技指導功能正在發揮作用。北道德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介紹到,平臺接入了縣農業局的專家資源,農戶通過拍照上傳作物病蟲害圖片,兩小時內就能收到防治建議。“去年蚜蟲爆發時,平臺指導我們精準用藥,比往年減少損失近三成。” 種植戶張女士說。但隊員們也注意到,部分農戶因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對這類服務的使用率較低。
圖為調研隊員正在參觀農戶的蘋果倉庫
針對產后銷售難題,調研隊走訪了當地的農產品電商服務點。負責人表示,通過平臺對接的外部資本已幫助建立多個標準化分揀中心,農戶的蘋果經分級包裝后,通過直播帶貨渠道售價提升20%。“以前賣給販子一斤最多 4 塊,現在平臺上能賣到 5 塊 5,還不用自己找物流。” 參與合作的農戶趙大哥算了一筆賬,他家 5 畝果園因此年增收近萬元。
調研過程中,團隊還與當地農業企業負責人座談,了解到資本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供應鏈優化的具體路徑。某加工企業經理提到:“平臺的數據分析能夠幫我們預判市場需求,現在能根據訂單反向指導農戶種植,減少庫存積壓,企業利潤率提高了不少。”
目前,調研隊已完成多次深度訪談,正處于數據整理階段。后續將結合調研結果,分析數字化平臺在資源整合、風險分擔等方面的運作機制,為政府優化農業服務、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具體建議。
作者 王瑩瑩 覃欣翔 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