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深耕實踐,千余群眾收獲實惠
2025年8月1日至8月15日,山東科技大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院“鄉梓智援團”在四川西昌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團隊聚焦產業、文化、健康三大領域,通過15天的實地實踐,完成12項任務,形成2份調研報告,開展6場惠民服務,惠及千余人次,以科技賦能和文化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科技賦能產業:從田間到車間的升級之路
在太和鎮蔬菜種植合作社,實踐團針對馬鈴薯種植的“靠天吃飯”難題,運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提出“溫光水肥一體化”管理方案,協助建立作物生長數據庫。針對農產品附加值低問題,團隊設計“高原陽光”系列包裝,搭建微信小程序銷售平臺,推動合作社線上訂單突破300單,同比增長40%。
安寧鎮農產品加工廠的番茄深加工車間里,隊員們通過工業工程知識優化生產流程,設計“蒸汽循環利用”改造方案,幫助企業年省電費超2萬元。團隊還開展“智慧農業”培訓,用模擬沙盤演示種植優化算法,讓農戶掌握科學種植邏輯,實現從“會種地”到“種得好”的轉變。
文化傳承創新:非遺技藝與紅色基因共延續
瑯環鎮非遺工坊內,實踐團成員跟隨彝族傳承人學習查爾瓦編織技藝,用鏡頭記錄制作過程,剪輯成《指尖上的傳承》微紀錄片。團隊完成8位傳承人訪談,整理3萬余字技藝筆記,并設計“彝繡紋樣”文創膠帶,在鄉村振興集市熱銷,為非遺傳承開辟市場化路徑。
禮州鎮紅軍村史館中,經過系統培訓的實踐團成員化身講解員,用年輕化語言講述長征故事,設計“重走長征路”互動游戲。累計完成56場講解服務,覆蓋800余人,獲評“禮州鎮紅色文化傳播優秀志愿團隊”,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講述中煥發活力。
健康服務惠民:小細節里的民生關懷
黃聯關村衛生室的“健康下鄉”活動中,隊員們發現老人用藥難題后,連夜設計彝漢雙語“星期藥盒”,用顏色標注早中晚劑量。團隊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上門服務,走遍12個自然村。在“健康生活趕場天”活動中,通過情景劇、漫畫手冊普及健康知識,設計互動問答游戲提升村民參與度。
針對鄉村衛生環境問題,團隊形成《黃聯關村垃圾處理優化方案》,推動村里新增6個分類垃圾桶,建立“戶集、村收、鎮運”清運機制,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青春答卷:把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
“從設計的藥盒被老人珍藏,到農戶說‘大學生的辦法管用’,我們真切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實踐團在總結中寫道。15天里,隊員們從技術改造到文化記錄,從紅色講解到健康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扎根基層”的承諾。
目前,團隊已與當地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將推動“星期藥盒”批量生產,建立非遺數字檔案庫。此次實踐既是落實“三下鄉”政策的具體行動,更是青年學子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