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響應“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滁州學院審計231班陳思思帶領的小分隊,于2025年7月10日至20日,赴滁州鏡園開展了以“探討鏡園紅色印記,傳承革命精神薪火”為主題的調研實踐活動,旨在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助力革命精神傳承。
滁州鏡園坐落于滁州市主城區西部,地處瑯琊山風景區東南麓,是皖東地區紅色文化與廉政文化融合的標志性場所。其總占地面積469畝,整體呈“山水環抱”的格局,北依瑯琊山余脈,南接軍民水庫,交通便捷,有多條城市主干道和公交線路可達,既便于市民日常游覽,也為外地游客參觀提供了便利。

鏡園的建設與滁州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廉政文化的傳播緊密相連,歷經規劃籌備、建設施工和運營發展三個階段。自201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20萬人次,舉辦紅色主題活動230余場,先后榮獲“滁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文化教育示范點”等稱號,成為滁州紅色文化傳播的核心陣地之一。
實踐期間,團隊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考察—數據采集—深度訪談”四維方法體系開展調研。成員們首先查閱了《滁州市志》《皖東革命史》等地方史料,以及滁州市關于紅色文化建設的規劃等政策文件,還檢索了相關學術成果和媒體報道,構建起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參照。

在實地考察中,團隊對鏡園內所有紅色景觀進行逐一記錄,詳細記錄其位置、材質、內容、維護狀況,并核對歷史信息的準確性。他們全程參與了鏡園舉辦的“革命故事宣講會”“青少年研學活動”等3場紅色主題活動,記錄活動流程、參與人數、互動情況,評估活動效果。同時,考察了園內導覽標識、解說系統等設施,并走訪了鏡園周邊的新四軍二師舊址、滁州革命烈士陵園,了解鏡園與其他紅色場所的協同情況。

此外,團隊還開展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游客對鏡園的紅色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程度不深。游客參觀動機多樣,以休閑娛樂為主的占比約90%,以了解歷史文化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的分別約占56%和37%。多數游客對鏡園整體環境和紅色文化展示評價較高,但希望增加講解服務和更多樣化的紅色文化活動。
深度訪談則讓團隊了解到革命精神在當地的傳承現狀。學校積極將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學,通過主題班會、參觀鏡園等活動開展教育,但部分學校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問題;社區通過講座、張貼海報等方式宣傳革命精神,組織居民參觀鏡園,卻面臨覆蓋面不廣、力度不足的困境;家庭在傳承中作用重要,但部分家庭因社會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對傳承重視程度下降,影響了傳承效果。

經過調研分析,團隊發現鏡園在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紅色文化宣傳不足,手段單一,對新媒體運用不充分,導致知名度不高;文化展示形式以靜態為主,缺乏動態展示和互動體驗,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待提升;傳承體系不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度低,學校、社區、家庭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協作;專業人才短缺,影響紅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和講解服務質量。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提出了相應建議。加強紅色文化宣傳,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制作宣傳視頻,與旅行社合作開發紅色旅游線路;創新文化展示形式,增加動態展示和互動體驗環節,利用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場景,舉辦互動活動,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完善傳承體系,建立政府、社會、學校、社區、家庭共同參與的體系,形成傳承合力;培養專業人才,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相關人才,招聘引進優秀人才,定期培訓工作人員。
此次滁州學院學子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鏡園的紅色歷史和文化內涵,提升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認同,強化了歷史責任感,也為鏡園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青年智慧。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鏡園的紅色文化將得到更好傳承,革命精神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激勵更多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