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漢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內涵,響應國家“讓文物活起來”的政策號召,6月29日至6月30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俑見漢風”赴徐州調研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開展為期2天的實地調研活動。團隊由閆青春擔任負責人,集結數據科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多專業學子,通過文獻梳理、實地走訪、專家訪談及問卷調查等形式,系統探究漢兵馬俑背后的軍事制度、工藝美學與社會文化價值。
前期籌備:筑牢調研基礎,搭建專業框架
“漢兵馬俑作為漢代文明的物質載體,其價值不僅在于藝術造型,更蘊含著漢代軍事編制、社會結構的深層密碼。”團隊負責人閆青春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說道。為確保調研的專業性與系統性,團隊早在6月初便啟動籌備工作。
據悉,團隊已與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徐州漢文化研究院建立協作機制,獲取了珍貴的考古發掘檔案與文物保護技術資料。為彌補跨專業研究的知識短板,團隊特別邀請歷史學專家開展專題培訓,搭建起“軍事制度—社會生活—工藝演進”的三維研究框架。團隊成員王巔與萬朝陽作為統籌策劃組核心成員,牽頭設計了涵蓋歷史知識、傳播渠道、價值認同等六大維度的《漢兵馬俑文化認知調查問卷》,并完成預調研測試,確保數據采集的科學性。
“我們整理了近200頁的漢兵馬俑文獻資料,編制成《漢文化研究手冊》,還反復核對博物館的展覽布局圖,標注出重點走訪區域。”負責材料整理的成員邵帥程介紹道,前期準備的細致程度,為實地調研的高效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地調研:多維立體探究,解鎖漢俑深意
6月29日清晨,“俑見漢風”實踐團隊抵達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開啟了為期2天的實地調研。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首先走進漢兵馬俑一號坑,數千件排列整齊的陶俑瞬間將眾人帶回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戰場。
圖1漢兵馬俑一號坑中陶俑像 通訊員程顏
“這些陶俑身高約40至50厘米,雖不及秦俑高大,卻造型生動,面部表情各異。”團隊成員安麗娜在筆記本上仔細記錄,“講解員說,它們是西漢早期楚王的陪葬品,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負責媒體宣傳的成員程顏與吳怡銘則用鏡頭捕捉著陶俑的細節——有的手持兵器,有的跪姿待命,它們衣紋線條流暢,展現出漢代精湛的制陶工藝。
圖2手持兵器陶俑像 通訊員吳怡銘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特別專訪了博物館研究員李娟。“漢兵馬俑的價值遠不止于‘微型秦俑’的標簽,”李娟在訪談中強調,“它們的編隊方式完整還原了漢代地方軍隊的編制體系,步兵、騎兵、戰車的排列順序,為研究漢初軍事制度提供了實物佐證。”團隊成員耿晗玉作為記錄員,詳細記下了這一觀點:“這讓我們意識到,調研不能停留在表面造型,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歷史邏輯。”
在問卷調查環節,團隊成員在博物館內外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7份。統計結果顯示,83%的受訪者對漢兵馬俑的歷史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僅17%能準確說出其歷史背景;67%的人通過“博物館參觀”獲取相關信息,而通過“短視頻、直播”了解的僅占9%。“數據反映出公眾認知的局限性,也說明漢兵馬俑的數字化傳播有很大提升空間。”王巔分析道,這為團隊后續的宣傳方案提供了明確方案
圖三對漢兵馬俑歷史背景了解程度表2對漢兵馬俑文化的了解途徑 通訊員邵帥程
團隊協作:跨專業融合,凝聚調研合力
此次調研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團隊成員的高效協作。作為跨專業組合,團隊充分發揮各成員的專業優勢:王巔與萬朝陽憑借統籌策劃能力,每日傍晚組織復盤會,梳理當天成果并調整次日計劃;邵帥程將訪談錄音、問卷數據分類歸檔,建立起系統的調研資料庫;安麗娜精準把控經費使用,確保交通費、印刷費等開支合規;耿晗玉的田野筆記詳細記錄了從陶俑燒制工藝到游客反饋的各類細節,為后續報告撰寫提供了鮮活素材;程顏和吳怡銘收集匯總材料、認真分析探討,精確撰寫了實踐調研報告。
“印象最深的是6月30日的高溫天,大家頂著32℃的烈日在博物館周邊發問卷,沒人叫苦叫累。”閆青春回憶道,“有位大爺看到我們的問卷,主動分享他收藏的漢畫像石拓片,還說‘年輕人研究老祖宗的東西,是好事’,這讓我們特別受鼓舞。”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實地調研不僅深化了對漢文化的理解,更鍛煉了溝通協調與問題解決能力。
圖4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大門 通訊員耿涵玉
實踐展望:讓千年漢俑“活”在當代
7月1日,“俑見漢風”實踐團隊結束了實地調研。目前,團隊已收集到考古檔案、專家訪談錄音、公眾問卷等各類素材近500份,下一步將著手撰寫調研報告,系統分析漢兵馬俑在漢代軍事、政治、社會生活中的歷史價值,以及當前公眾認知的短板。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探尋,也是青年學子用專業所長服務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正如團隊在總結會上所言:“漢兵馬俑的每一道紋路都藏著歷史的密碼,我們的責任就是將這些密碼翻譯成當代人能讀懂的語言,讓千年文脈在青春的接力中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