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發展與現代交通學院“走讀秦嶺”水生態文化宣傳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西安市多地,圍繞“水文化、水景觀、水產業、水治理”四大主題開展深入實踐。學子們以腳步丈量秦嶺碧水,用鏡頭記錄生態新篇,為守護秦嶺“中央水塔”注入青春動能。
一、溯源“水文化”:渼陂湖畔的詩意傳承
實踐團前往西安市鄠邑區渼陂湖水系生態文化區,深入湖畔社區、景區及沿岸商戶,展開實地調研。
渼陂湖地處秦嶺與關中平原過渡帶,源流渼水發源于終南山,自古潤澤四方。唐代為長安近郊盛景,明清文人雅士更將其凝練成“空翠野煙”“杜堤醉柳”等八景。從皇家苑囿、雅集勝地到市井煙火,渼陂湖堪稱長安文脈 “從廟堂之高走向江湖之遠” 的縮影,歷經千年沉淀,它已深深融入鄠邑人 “山水家國共融、大雅大俗共生” 的精神基因。調研中,實踐團還與當地居民、工作人員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對水生態保護的認知與期待,并借此契機現場宣傳秦嶺-渼陂水文化,積極倡導科學生態保護理念。
圖為實踐團采訪當地居民和工作人員
二、品鑒“水景觀”:昆明池重現的漢風雄韻
實踐團走進昆明池景區。這座開鑿于漢武帝時期、曾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人工湖泊,經當代重建煥發新生。成員穿梭水域島嶼間,以鏡頭捕捉 “鵲橋仙影”“漢堤攬勝” 等漢文化景觀與現代水景的交融畫卷。碧波映亭臺,歷史厚重感與時代活力在此碰撞。通過與游客、管理者的交流,團隊深入了解了昆明池作為大型水景觀在規劃理念、生態維護、公眾體驗方面的成效與挑戰,并就可持續水生態景觀建設理念進行了廣泛宣傳。
圖為昆明池取景
三、探索“水產業”:“曲水稻香”里的生態致富經
實踐團深入鄠邑區“曲水稻香”生態園區,調研依托優質水源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這里通過融合水稻種植、生態養殖與休閑觀光,成功打造了“農旅融合”的綠色產業模式。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觀察水稻長勢,了解稻漁共生、生態循環等技術的應用;同時采訪園區負責人和農戶,深入探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與發展經驗。園區以“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模式融合傳統農耕與現代生態養殖,并配套民宿、農家樂推動文旅融合,實現水生態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
圖為實踐團拍攝過程
四、聚焦“水治理”:守護秦嶺“中央水塔”的智慧與決心
實踐團走進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在這里,成員們系統了解了西安市在秦嶺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監測體系和管理成效。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了智慧化監管平臺的應用、跨部門協作機制以及面臨的挑戰。通過專訪,實踐團深刻認識到秦嶺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和“中央水塔”的戰略地位,理解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的深刻內涵,也感受到了政府守護秦嶺生態安全的堅定決心。
圖為實踐團采訪過程
通過系統梳理“水文化、水景觀、水產業、水治理”四部曲調研成果,團隊深刻理解了守護秦嶺“中央水塔”的時代重任。未來,團隊將持續通過影像創作、科普宣講等形式傳播秦嶺水生態價值,以青年擔當守護綠水青山,為秦嶺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力量。
作者: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