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返鄉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進一步尋求可推廣至西北地區的經驗,7月2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赴福建省壽寧縣調研團深入清源鎮,圍繞“新農人回村工程”開展專題調研。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一批先行者扎根鄉土、創新實踐,為廣袤農村注入發展動能。寧德市山語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9年,他毅然放棄城市優渥生活,帶著“激活土地價值、提升鄉親生活品質”的初心返鄉創業,深耕中藥材種植領域,首創“聯贏產銷農業開發模式”,通過科技賦能與產業融合,為閩東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
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
李偉堅信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針對傳統中藥材種植效率低、品質不穩定等痛點,他積極聯合農林大學、省農科院共建技術平臺,引入前沿種植體系。其核心基地成功應用“林下立體種植模式”,科學規劃靈芝、紅花等藥材布局,最大化盤活土地資源。以靈芝種植為例,團隊建立了智能化種植管理系統,通過精準溫控、遮陽防蟲及極端天氣應急預案,確保穩產高質。
科技賦能更延伸至產業鏈后端。2023年,李偉成立韶滋味食品有限公司,建設標準化藥材粗加工與包裝產線,推動產品由“原字號”向“精字號”躍升,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過去農戶賣原料,利潤薄;現在通過加工增值,溢價可達數倍。”李偉介紹道,此舉有效對接了市場需求,激活了藥材價值。

圖1李偉老師向實踐團介紹基地情況
聯贏共生,構建產業共同體
“鄉村振興絕非孤軍奮戰。”李偉首創的“聯贏模式”以合作為內核,創新設計“村委會土地入股+農戶參與種植+企業全鏈條賦能”的閉環機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共同體。
在畬族聚居地柴坑村,該模式已落地:聯動三個行政村,帶動農戶規模化種植靈芝及多品類中草藥。通過“線下店鋪+私域運營+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的全渠道營銷網絡,山野藥材成功打開市場。同時,開發靈芝紅茶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實現農產品高附加值轉化。

圖2李偉老師向實踐團介紹產業運營模式
價值重構,探索多元振興路徑
在李偉的藍圖中,鄉村潛能遠不止農產品供給。他率先探索“農業+文旅”深度融合,將生態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點。基地打造的中藥研學項目已成為區域文旅新地標,中小學生通過沉浸式科普體驗(如中草藥香囊制作)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
團隊同步深挖畬族文化底蘊,開發系列文創產品。以民族圖騰為靈感的包裝設計賦予產品文化辨識度,配套科普教育活動讓生態資源與人文底蘊形成價值共振。“我們要讓外界知道,這里不僅產出優質藥材,更承載著獨特的鄉土美學與文化記憶。”李偉強調。

圖3實踐團與李偉老師訪談過程

圖4實踐團與李偉老師合影
從返鄉創業者到鄉村振興標桿,李偉用數年實踐在閩東大地勾勒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共富圖景。展望未來,他計劃進一步迭代合作模式,,通過經驗輸出帶動更多村落加入,共同創造鄉村振興的更大價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