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讓團隊成員充分感受民俗文化和魅力。6月30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赴湖北省襄陽市棗陽縣學習棗陽傳統粗布制作技藝。
在開展此次實踐活動之前,我曾問過我的媽媽老粗布是什么樣的?媽媽告訴我在他們小時候穿的都是外婆親手縫制的土布衣衫,上學背的書包也是外婆用土布手工縫制的,晚上蓋的被子也是用粗糙的老粗布縫制的,在媽媽的童年中,老粗布一直陪伴著她。在聽完媽媽的一席話中,我懷著期待和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位于棗陽縣的傳統粗布技藝傳習所。
在棗陽粗布制作傳習所學習這一個月,讓我對粗布制作行業有了初步的了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在老師的帶領下變得生動有趣。不僅如此,老師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粗布制作遠沒有看上去的那么容易。看完老師示范如何制作粗布的時候,我們認為織布也沒那么困難,在一旁的織布機上躍躍欲試,可真當自己坐在織布機上手里拿著梭子,腦子卻一片空白完全忘了接下來應該干什么。看這老師熟練的操作,心中對她的敬佩油然而生。只見她手拿梭子,重復著一穿二踩三拉板的步驟,轉眼間粗布已經初見雛形了。這既是項力氣活兒,也是項藝術活兒,而劉倩老師將穿、踩、拉的力度都掌握的恰到好處,這也使團隊成員們無比佩服,想必在這熟練的背后是老手工藝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實踐與練習。在如今這個大機器快節奏的時代,仍有堅守傳統的手藝人在守護著自己的初心。

圖為劉倩老師為我們講解如何進行織布。
當我們問劉倩老師現在傳統粗布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劉倩老師無奈的搖搖頭說:“現在都是大機器織布了,手工織布真的是越來越少了。”聽完這席話,我陷入了深思。看著老師一步一步的將布織好,我也逐漸明白了機器織布為什么取代手工織布。手工織布耗費時間長,成本高且十分辛苦,我想這也是大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從事手工粗布行業,這也是手工粗布制作目前面臨的困難之一。這也讓我認識到繼承和發展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們學習期間,我看到不少學生來到傳習所學習。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也成了新時代的大勢所趨。
在沒有空調的傳習所里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是很煎熬的,反觀那些老師們在這們炎熱的天氣里仍然可以內心平靜地織布,絲毫沒有受到天氣的影響。我想這就是傳統手藝人堅守的意義吧。他們耐得住寂寞。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手藝人的敬佩更上一個臺階,感受到了他們的堅守和“精益求精”的木匠精神,認識到了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這堂社會實踐課讓我終生都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