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
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紅船起航社會實踐團2023年7月2日踏入江西吉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參觀學習。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為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的赤誠忠心,牢牢把握“走進井岡山,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7月2日紅船起航社會實踐團踏入江西吉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學習并弘揚井岡山精神。
進入陵園的主大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這幾個燙金大字呈現在團隊成員面前。經了解,這是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題寫。向前探學的路途中,有綠樹常青,素花點綴,顯得莊重而肅穆。登上寬闊的臺階進入紀念堂內,團隊首先步入瞻仰大廳,在這里,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井岡山時向烈士們敬獻的,有社會群體及旅游觀光團敬獻而留下來作為紀念的花圈花籃。正面玻璃柜中存放著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名冊,一個個英雄烈士的名字,打開歷史塵封已久的記憶,正式揭開團隊的井岡精神探索之路。
圖為團隊成員向死難烈士獻花并鞠躬。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中國地質大學 潘智 供圖
接著步入吊唁大廳,大廳四周墻面嵌刻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名錄。置身廳內,15744位烈士的名字,再現了烈士們眾志成城,誓死捍衛國家的場景。每一位都有英勇傳奇的故事,團隊以觀看廳內文字的方式追思光榮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在動身上樓去忠魂堂時,與同來井岡山探學的中國地質大學社會實踐團相遇,兩團隊達成共協“一同感受這井岡精神!”張令彬、何長工、溫玉成、賀敏學、陳云中五位老紅軍的骨灰靈柩安放在這里,在解說員慷慨激昂的介紹下,團隊仿佛與革命先烈跨時空對話“青山一旦埋忠骨,史冊千秋注英名”。在陵園下,兩團隊拿出旗幟,那鮮血般的紅色在陽光下訴說著滅的信仰,在烈日下照耀下閃動著勇往直前的信念。
穿過井岡山碑林,團隊來到了井岡山雕塑園,經了解這是全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人物群像為題材的雕塑園,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現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一代先去的英雄氣概和戰將風采,具有歷史觀瞻和雕塑藝術的雙重價值,是難得觀瞻到的雕塑珍品。繼續向上攀登,終于抵達井岡山之巔——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的碑名“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親筆為紀念井岡山烈士題寫的。東面“紅色割據”、西面“浴血羅霄”主題的浮雕分別展示井岡山當時面臨的境遇,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開創的“工農武裝割據”,紅軍以英勇非凡的毅力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軍事“圍剿和會剿以及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紀念碑前的母親雕像,寓意著井岡山是中國革命搖籃,是對后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紅船起航團隊抵達追尋尋紅色印記的最后一道足跡,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追溯紅色印記,延續革命精神,歲月無疆,英雄不朽,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團隊深刻學習領悟到革命前輩身上永不言棄,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入了解井岡山英烈先輩的革命與建設歷史,加強學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團隊成員們在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對歷史進行宣講與記錄的同時,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對當代青年的重要意義。
- 重溫黨史歷程,感憶崢嶸年代
- 為傳播紅色文化,緬懷革命先烈,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紅船起航”社會實踐團隊于七一建黨節之際前往了江西
- 07-15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