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8月8日,山東大學藥學院“藥脈探尋者”赴七省社會實踐隊成員分赴廣東、河北、貴州、海南、湖北、江西等地,圍繞民族醫藥、中藥用藥、藥品流通及資源開發等議題開展實地調研,結合藥學專業背景深入了解中醫藥產業的實際應用。
在廣東省,楊思憶于7月17日前往盤王瑤藥文化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靈真指導下參觀瑤醫療法介紹、藥材展廳等,學習草藥辨認與采摘,并體驗35味草藥配制的瑤族藥浴,感受其祛風除濕功效。緊接著,寧謙綺于7月24日至30日赴廣西省柳州市調研,觀摩中醫醫院針灸與藥線點灸,了解壯、瑤藥材的臨床應用,并在博物館、中藥港采集古方與道地藥材信息,整理素材發布科普推文,探索民族醫藥在現代語境下的傳承路徑。

在醫院系統實踐方面,朱梓希用9天走訪河北省文安縣的中醫院中藥房、西藥房、住院藥房和中醫門診等地學習藥材調配、西藥辨識與用藥流程,并前往藥店、博物館采集資料。通過影像傳播中醫藥知識,與前期的民族醫藥調研形成有益互補。同時,在貴州省安順市,王思雨于7月24日至8月7日走訪藥市、民族醫館及藥堂,訪談民間醫師,了解動物藥、經方派用藥及針扎療法,觀摩藥浴、敷藥與特效藥制備過程,深入認識苗醫藥的辨證施治理念。

此外,在海南三亞,吳泓諄于8月1日至8日開展中藥用藥主題調研,走訪醫院、藥房與藥庫,關注公眾對中藥副作用和“藥食同源”的理解,結合用藥習慣及認知差異提出設置中藥用藥教育角等建議;而在同一時間段,劉文杰于7月22日至27日赴多地探訪民間中醫藥。社區訪得梔子干姜湯(梔子9g、干姜6g);第三日線上向湖南名醫學芍藥甘草湯(芍藥12g、炙甘草12g);第四日參觀中草藥博物館;第五日診所獲橘歸湯(陳皮6g、當歸10g);第六日鄉村發現“臭陶”草藥煮水解暑。共收集四個特色方劑,體現了民間用藥智慧與地域特色。

在江西省九江市,歐陽元彬于8月1日赴江西九江市仙客來靈芝種植基地調研,學習赤芝、紫芝等品種分類,掌握靈芝從接種到采收的過程,并觀察靈芝切片、孢子粉、破壁膠囊等制品,對其三萜類、多糖類等活性成分在免疫調節及中藥產業化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此次實踐活動覆蓋多個地域,各成員在不同省市的探索相互呼應,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貼近實際的學習機會,也為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普及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