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鄉村振興密碼,傳承紅色精神基因
近日,桂林理工大學機械與控制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隊踏上了一段兼具實踐探索與精神洗禮的旅程。隊員們先后走訪東陽村、選礦機械制造園,并深入學習新圩阻擊戰紅色事跡,在實踐中感悟發展脈搏,在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東陽村之行:感受產業活力,播撒童趣種子
實踐隊首站來到東陽村,重點參觀了當地特色面條制作廠房。走進廠房,自動化生產設備有序運轉,從面粉攪拌到面條成型,再到烘干切割,高度半自動化的生產線大大減少了對人力的依賴。據廠房負責人介紹,該生產線日產 5 噸掛面,產出的掛面經嚴格檢驗后,統一封裝在設計簡約的紙盒中,既保證了產品的衛生安全,又凸顯了地方特色,產品暢銷周邊多個地區。隊員們紛紛感嘆,傳統產業在科技賦能下煥發出的蓬勃生機,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離開面條廠房,實踐隊來到東陽村小學。在開展積木拼裝活動前,隊員們特意帶來了機器狗表演,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機器狗隨著指令做出前進、跳躍、跳舞等動作,靈活的身姿引得孩子們陣陣歡呼。這場充滿科技感的表演,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隨后,別開生面的積木拼裝活動正式開始。此次活動選用的積木以黃鶴樓、岳陽樓等名樓為原型,孩子們在隊員們的耐心指導下,興致勃勃地動手拼裝。一塊塊小小的積木,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看著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教育幫扶的意義所在。
參觀選礦機械制造園:碰撞創新火花,共話行業發展
隨后,實踐隊一行來到選礦機械制造園。在園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詳細了解了選礦的主要原理,目前主流的兩種傳統選礦方案雖在長期實踐中得到應用,但在效率和環保性上仍有提升空間。

在生產現場,機械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針對現有傳統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了以磁選法為核心的改進方案。院長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磁選法在提高選礦效率、降低能耗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優勢,為園區的技術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園區負責人對院長的建議表示高度認可,并希望未來能與學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選礦技術的創新發展。隊員們在這場專業的交流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了解新圩阻擊戰:重溫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
實踐的最后一站,隊員們來到新圩阻擊戰遺址,追尋紅色足跡,聆聽英雄事跡。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新圩阻擊戰中,革命先烈們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憑借簡陋的裝備,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用生命和熱血詮釋了忠誠與擔當。

在遺址前,隊員們莊嚴肅立,緬懷革命先烈。大家紛紛表示,要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將這份愛國情懷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