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現場,浪里白條實踐團的直播別開生面——他們帶著觀眾找“黃河治理神器”。成員拿起一臺帶機械臂的機器人演示:“這‘手臂’能精準抓取底泥樣本,幫我們分析黃河淤積成分。”
“以前查黃河排污口靠沿岸巡查,漏檢率超30%。”成員講起親身經歷,“去年用機器人在某支流探測,3天就找到2處隱蔽排污點,而人工此前排查多次都沒發現。”導師在旁補充:“大賽的水質傳感器靈敏度極高,能檢測出微量污染物,正是黃河污染溯源急需的。”
直播中,實踐團還記錄下各機器人的抗水流性能、續航時間等關鍵參數。成員說:“要篩選出最適合黃河‘脾氣’的技術設備。”
此次直播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科技對黃河治理的推動作用,實踐團也表示將加快技術落地調研,讓水下機器人早日在黃河“上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