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農業大學“盲有所向,視界有光”社會實踐團隊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順利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聚焦視障人士出行難題,提升社會對視障群體的關注度,改善盲道通行環境,為視障人士生活提供便利,用實際行動傳遞關愛與溫暖。
聽見世界:采訪殘聯與盲人之聲
為實地調研視障群體出行狀況和問題,團隊成員深入社區,與都江堰市殘疾人聯合會街道主干來到視障人士家中與他們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平常的出行路線、曾遇到的實際困難以及對外部幫助的需求。
▲圖為團隊成員與視障人士進行交流 胡可攝
“我平時出去買菜的時候,經常走那個盲道會碰到很多車輛,有時候沒人幫忙一不小心就會摔跤,不熟悉的路根本不敢去”,提及出行障礙,一位商鋪老爺爺如是說道,他只有一半的視力,勉強能依靠盲杖無礙出行。另一位患有白內障的老奶奶在提及自己的日常時辛酸地袒露,因患糖尿病而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幾乎不外出。
經過面對面溝通交流,團隊成員真正感受到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迫切性。隨后,團隊成員與綜合執法部、建設局等部門取得聯系,開展走訪調研,獲取盲道建設數據樣本,為后續實踐活動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點亮希望:盲道不“忙”勘察清掃行動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關乎殘疾人、老年人等眾多群體的民生福祉”,正如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所強調,無障礙環境對于特殊群體融入社會生活至關重要。7月10日至8月23日下午,團隊以都江堰市大融城、離堆公園和工人文化宮為原點,沿既定街道方向展開盲道勘察和清掃行動。這些區域作為城市的商業中心和活動中心之一,人流量大,盲道的使用頻率較高,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盲道被占用和損壞的問題。
▲圖為團隊成員清理盲道 胡可攝
團隊成員們深刻意識到此次清掃活動的重要意義,實地考察盲道建設情況,合作搬運可移動占用物,累計行走120公里,搬運車次460余次。據估計,在一段長度五公里的盲道上,約有車輛占據盲道現象100余處、商販占用盲道10余處、盲道磨損及建設不合理現象20余處。一位團隊成員在心得中寫道:“清掃盲道不僅是清理路面,更是為盲人清掃出前行的希望”。
身臨其境:關愛無“礙”盲道體驗行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盡可能真實地模擬視障人士日常出行狀況,團隊成員們戴上眼罩,手持盲杖,沿著清掃干凈的盲道行走。團隊成員依靠盲杖敲擊路面發出的聲音分辨盲道方向,但由于周圍嘈雜的環境和盲道的不平整帶來的巨大干擾,體驗時頻繁出現偏離盲道路線、碰撞障礙物的情況,這更加堅定了成員幫助視障群體改善出行環境的決心。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盲人體驗 胡可攝
“這次盲道體驗是一段非常深刻的記憶,讓我有了很深的感悟。在戴上眼罩對前方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我感到十分迷茫和害怕。通過實踐我能更加理解視障人士在獨行時的無助,今后我也將時刻注意讓出盲道,呼吁身邊更多的人維護無障礙環境。”團隊成員劉子藝說道。結合視障群體日常需求,團隊成員還在公園等地開展盲人出行體驗活動,增加對視障群體出行狀態的理解。此環節還吸引路人自發伸出援手,幫助成員完成“公園之行”。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我國目前約有1700萬視力障礙患者,對于他們而言,盲道是保障其獨立、安全出行的重要設施。然而,現實中盲道被占用、損壞等現象卻屢見不鮮。盲道的暢通與否直接關系到視障人士能否順利融入社會生活。“解決盲人出行問題迫切需要凝聚全社會力量,多方共同努力。我們在此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守護盲道、關愛視障人士的愛心之行中,讓城市的每一條盲道都成為視障人士安全、安心的出行之路”,團隊負責人胡可總結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次實踐成果,不僅推動社會更加關注視障人群,而且持續為改善視障群體出行環境貢獻力量。據悉,四川農業大學“道阻且長,盲有所向”社會實踐團隊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態度踐行關愛弱勢群體的初衷,以實際行動唱響倡導盲道不“忙”的主旋律,向社會發出關愛視障群體,共同維護友好無障礙環境的信號,為造福社會爭做實事,共筑民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