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服務“鄉村振興”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進入景溪村下陰山實踐的第三天,正式開啟以“場地活化+業態策劃”為核心的集中設計階段。團隊在前兩日實地踏勘與多維調研的基礎上,圍繞“以竹代塑”國家戰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在地性、復合性與可持續性的場地改造初步方案,致力于通過創意性規劃設計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前期調研中,團隊已深入解了景溪村在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實踐團進入設計階段嘗試以設計賦能,以專業之力繪鄉村新圖景。圍繞“生態優先、文化引領、功能復合”的理念,提出了多個具有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設計階段分為方案研討、分組深化與階段匯報三個部分。上午,團隊通過集中頭腦風暴,從鄉村文脈、生態場景、功能復合等維度對調研成果進行系統整理與主題凝練,最終確立以“一屋一院一竹林”為空間邏輯構架,構建“研學教育—竹創工坊—竹憩驛站”三位一體的業態布局策略。該體系旨在以研學推動知識傳承、以工坊激活竹產業、以驛站延伸休閑場景,構建教育、生產與休憩融合發展的村落生活空間原型。

在主屋設計方面,團隊提出“可變空間”概念,采用可拉合式隔斷與移動展臺,實現從研學課堂到手工展廳的靈活轉換;庭院空間則作為“共富集市”快閃平臺,展示村民手作、代塑產品與本地農產;而后院區域依托竹林環境設計五感療愈空間與茶飲閱讀角,打造林下微度假體驗區。
此外,團隊特別強調“淡旺季聯動運營”機制與“村民參與共建”路徑。設計中導入季節性研學課程、快閃展銷、節氣節慶等模塊,保障項目運行的可持續性與地方性。平臺傳播方面,也同步構思“留筠·竹生”品牌視覺系統及線上預約小程序界面,推動設計成果與傳播路徑同步構建。
本次設計成果聚焦“以竹代塑”示范村建設與鄉村閑置空間的活化利用,致力于通過創意性規劃設計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助力景溪村成為“以竹代塑”國家戰略的在地樣板場景,為鄉村振興注入青年智慧與生態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