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醫藥學院實踐隊赴鄖西支教活動紀實
(通訊員 吳曉琴)2025年7月1日,湖北醫藥學院童心協力社會實踐隊15名隊員抵達鄖西縣觀音鎮,開啟為期12天的支教工作,支教地點為觀音鎮中心小學。此次支教圍繞教學輔導、課程創新、留守兒童關懷等展開,旨在為鄉村學生提供知識支持與成長陪伴 。
一、行程與初遇:開啟支教序章
7月1日,實踐隊隊員于清晨集合出發,經4小時車程抵達觀音鎮。車輛停靠后,觀音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陸續圍攏,展現出對隊員們的好奇。
抵達當日,實踐隊即刻推進工作對接。隊員分組對學生知識基礎進行調研,通過查閱學生期末成績、課堂提問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年級數學、英語、語文等學科的掌握情況;同時,與學校老師溝通,梳理留守兒童數量、家庭基本情況及心理狀態;對教學場地進行實地查看,明確教室使用安排、教學設備配備等事宜 。
因隊員普遍缺乏鄉村授課經驗,經集體討論,決定將學生按年級分為低、高兩組,同步進行分組教學。分組后,隊員們迅速分工,熟悉對應年級教學內容。夜晚,隊員們在教室備課,針對數學學科,把復雜公式轉化為“分糖果”“數木棍”等生活場景案例;英語學科則將單詞編入簡單歌謠,以提升教學適配性,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
二、教學執行:多元課程推進
支教期間,每日8時,觀音鎮中心小學的教室準時坐滿學生,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一)常規作業輔導
作業輔導為每日教學首環節。隊員針對學生作業中的難點,實施一對一指導。如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前排小男孩在豎式乘法運算時頻繁出錯,隊員采用畫格子直觀演示的方式,向其講解“3乘5是3個5相加,通過數格子確認結果”,經反復練習,該生掌握運算方法 。英語作業里,針對單詞記憶困難問題,隊員運用聯想記憶法,結合簡單圖像、動作輔助學生記憶,提升單詞掌握效率 。
(二)特色“幸福課”
下午設置的“幸福課”,包含游戲與傳統文化教學。丟手絹、木頭人、老鷹捉小雞等傳統游戲,在校園操場開展。游戲過程中,隊員觀察學生團隊協作表現,引導學生遵守規則、相互配合。同時,引入八段錦教學,播放舒緩音樂,隊員分步示范動作,從起勢到收勢,逐一向學生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推動傳統文化在鄉村小學的普及 。
(三)主題特色課程
實踐隊組織多項特色課程。愛國教育方面,播放電影《中國機長》,觀影后,隊員引導學生交流感受,學生們表達出“了解到國家有很多默默守護的人”的體會,強化愛國認知 。手工課程中,開展折紙教學,千紙鶴、小船等作品在學生指尖完成,部分學生將折好的紙船贈予隊員,傳遞互動情誼;繪畫實踐課上,學生以“校園生活”“我的老師”等為主題,用蠟筆創作,畫面呈現出隊員教學場景、校園游戲片段等內容,展現學習生活觀察 。
三、留守兒童關懷:構建心靈溝通渠道
針對觀音鎮中心小學留守兒童占比較高的情況,實踐隊設立“心靈樹洞”信箱。隊員向學生說明信箱功能,鼓勵學生將思念父母的心情、成長中的煩惱等寫于紙條投入信箱。每日傍晚,隊員集中開啟信箱,逐一對紙條內容回信,以文字給予情感支持與建議 。
體育活動期間,隊員發現一名身材瘦弱的男孩因自卑情緒,不敢參與集體游戲。經與該生溝通及向班主任了解,確認其因身體條件產生心理顧慮。實踐隊設計“輕量級接力”活動,設置“傳遞彩球”環節,讓該生參與其中。活動中,該生成功完成任務,逐步融入集體,隊員借此明晰:關懷留守兒童需關注個體差異,精準提供幫助 。
四、成果展示與離別:沉淀支教收獲
7月12日,實踐隊舉辦支教成果展示會。學生通過歌聲、舞蹈、繪畫等形式,呈現12天學習成果。合唱曲目《童年》、自編舞蹈及主題繪畫作品,展現出知識吸收與興趣培養成效。隊員為學生發放筆盲袋、便簽作為獎勵,激勵學生持續學習 。
離別環節,學生追著隊員乘坐的車輛,將親手制作的折紙、繪畫作品塞進車窗。隊員與學生約定,后續通過書信、線上交流等方式保持聯系,持續關注學生成長動態 。
五、支教數據與總結
此次支教周期內,實踐隊隊員累計輔導作業超1000次,覆蓋數學、英語、語文等學科;開展特色課程30余節,包含游戲、傳統文化、愛國教育、手工繪畫等類別 。
從學生表現看,知識掌握層面,數學運算準確率、英語單詞記憶量等有提升;性格表現上,部分初始迷茫、膽怯的學生,在課堂互動、集體活動中漸趨積極,呈現明亮、勇敢的狀態轉變 。
實踐隊隊長在總結中提到,支教是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隊員向學生輸出知識與陪伴,也從學生的純粹中獲得成長啟發。后續,實踐隊計劃持續關注觀音鎮中心小學,通過寄送書籍、遠程輔導等方式,延續支教影響,助力鄉村教育發展,讓青春價值在教育奉獻中進一步彰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