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非遺傳承的時代呼喚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與非遺文化保護日益受重視的背景下,義烏紅糖這一承載著300余年歷史的傳統工藝,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雙重考驗。2014年,義烏紅糖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義烏“三寶”之首,它不僅是當地人童年記憶的甜香符號,更凝結著“雞毛換糖”的商貿精神與 “勤耕好學”的地域文化。
當前,義烏紅糖產業已形成79家加工單位、年產超6800噸、規模達4億元的產業集群,帶動超 5 萬人就業。但作坊式生產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年輕傳承人稀缺等問題,讓這一“甜蜜遺產”面臨轉型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的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組成一支糖韻尋蹤隊于 2025年暑期深入義烏紅糖主產區,開啟了一場非遺傳承路徑的探索之旅。
圖 1 糖韻尋蹤隊攝
二、實踐過程:踏遍蔗田與工坊的尋蹤之旅
2025年7月1日至7日,團隊以“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創新實踐”的方式,展開系統性調研。
文化溯源:首站走訪浙中首家紅糖文化藝術館,在400平方米的展廳內,通過古代制糖場景雕塑、百年工具陳列及百子燈、剪紙等藝術呈現,梳理義烏紅糖從清朝順治年間至今的發展脈絡,感受紅糖文化中“義烏六義精神”。
圖 2 糖韻尋蹤隊攝
產業探秘:深入西樓紅糖基地,全程記錄從甘蔗種植到“連環鍋”古法熬糖的全流程,目睹老師傅們在高溫環境下攪動琥珀色糖漿的堅守,了解產業鏈從原料種植到成品銷售的運作模式。
圖 3 糖韻尋蹤隊攝
深度對話:與紅糖手藝人陳培亮老師展開專題訪談,聽其講述家族三代傳承故事、20世紀“雞毛換糖”的民間趣事,以及當前產業面臨“六七十歲從業者為主、年輕人鮮少問津”的現實困境。
創新實踐:結合陳老師對于紅糖深加工的需求,將紅糖與義烏傳統紅曲醪糟融合,研發紅糖風味紅曲醪糟。從糯米浸泡、蒸煮到紅糖配比、發酵,邀請群眾參與制作與評價,探索傳統食材的現代表達。
傳播行動:拍攝實踐視頻記錄調研全程,涵蓋技藝展示、匠人故事及創新產品制作過程,計劃通過短視頻平臺擴大傳播覆蓋面。
三、實踐成果:從文化挖掘到創新破局
(一)直擊產業痛點的深度洞察
通過問卷與訪談發現,紅糖產業核心問題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傳統技藝普及度低,年輕群體對義烏紅糖文化認知不足;二是深加工環節薄弱,紅糖僅能生產兩個月,產業鏈延伸有限;三是傳承斷代風險高,從業者年齡結構老化,收入水平難以吸引年輕人。
圖 4 糖韻尋蹤隊攝
(二)文化與產品的雙重創新
文化活化:提煉“敲糖幫”精神與當代義商的傳承關系,將其融入“義烏六義”文化IP宣傳,增強地方文化認同感。
產品創新:研發的紅糖風味醪糟經評價獲一致好評,紅糖的加入中和了酒精味,形成酸甜可口的獨特風味,為紅糖衍生品開發提供新思路。
傳播成果:整理訪談實錄3萬余字、調研照片100余張,完成實踐視頻初剪,為后續非遺傳播奠定基礎。
四、破局之路:構建“傳承 +創新”的可持續路徑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團隊提出多項可行性措施:
產業鏈延伸:推動建立紅糖產業園,整合深加工資源,突破“季節性生產”限制,開發紅糖麻花、紅糖酥餅等衍生品,延長產業價值鏈條。
人才培育:聯合高校開設紅糖技藝課程與實踐基地,設立傳承激勵基金,通過“理論+實操”培養專業人才,提升行業收入與發展前景。
文旅融合:將紅糖文化與鄉村旅游結合,打造“蔗田觀光+古法熬糖體驗+紅糖美食制作”的文旅項目,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數字傳播: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講述“雞毛換糖”的創業故事與匠人堅守,讓非遺文化走進年輕群體。
五、實踐展望:讓老手藝在青年掌心新生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讓老手藝與時代對話。未來,團隊計劃聯動高校優勢(依托本校原糖廠歷史),推動紅糖文化進校園。
正如陳老師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新時代的敲糖幫。”糖韻尋蹤隊愿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義烏紅糖的甜香不僅流淌在百年工坊里,更能成為年輕人掌心的創新力量,讓這份“甜蜜遺產”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持續綻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