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南京師范大學學院"生態棱鏡·青山方程組"暑期社會實踐團正式啟動"新質生產力護航者"專項調研,首站走進國家級環保教育基地——南京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江心洲污水處理廠。這支由能源與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計算機科學和物理科學專業本科生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以"環境治理效能的量化評估與價值轉化"為核心命題,深度解構水務行業綠色轉型的科技密碼。
|
|
圖: 團隊成員于江心洲污水處理廠 |
在江心洲污水處理廠的展示大廳中,江心洲污水處理廠主任細致地向團隊成員介紹了江心洲污水處理廠的基本信息。江心洲污水處理廠位于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一個日處理能力67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工廠,占地僅760畝,卻能聯合其他7個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進行600km
2內的污水處理,承擔著南京市主城區40%的污水處理量。污水經過機械格柵、沉砂池進行二次沉淀,然后通過反硝化深床濾池,在接觸室進行消毒,最終由排放泵房進行中水回用或排放入江。其排放符合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具有綠色、環保、高效等優勢特點。引發團隊熱烈討論,這些數據不是簡單的環保指標,更是代表國家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綠色轉型和發展的有力保證。
|
|
圖: 處理廠主任為團隊成員介紹講解 |
科技賦能產業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神經網絡計算及程序規劃逐漸用于各行各業。在江心洲污水處理廠智慧水務大廳中,主任帶領團隊成員觀看智慧水務處理系統。調研重點聚焦新科技與水處理工藝的協同創新。中央控制室實時數據顯示處理過程,對于污水處理的各環節各鏈條,如有數據異常,可以及時發現,立刻處理。團隊成員中的電氣自動化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同學對此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當代是一個科技的時代,只有緊緊抓住科技這個工具,用好科技,是為經濟和產業謀轉型,為人民謀福祉的一個關鍵因素。
 |
 |
圖: 團隊成員在智慧水務大廳 |
腳步邁入污水處理區,成員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污水散發的氣味及污水烏黑的顏色,讓人震撼。主任向成員們簡單介紹了污水顏色、氣味的由來及污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質等。沉淀池彼此隔開,通過格柵的污水在此進行沉淀,難以想象此時的污水在經過處理后能達到生活用水標準,不禁感嘆科技對生活的影響。最后看到處理后的蓄水池時,水面清澈如鏡,倒映藍天白云。在生態蓄水池上方,20676片光伏組件組成的"藍色海洋"格外醒目。,年發電量可達1495萬千瓦,占廠區總用電量的18.65%,相當于減少約1.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此,我們已經探尋到了綠色轉型密碼,就是通過科技來彌補科技產生的不良影響,運用科技促進產業的轉型,將環境治理與經濟效能相結合,就是新質生產力,也是綠色經濟的真諦。
調研尾聲,團隊達成共識:當67萬立方米的污水在科技魔方中完成華麗轉身,當光伏矩陣將陽光轉化為綠色動能,這場水務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是新質生產力最生動的注腳——用科技治理科技產生的環境負債,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