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灌陽,梨園青翠,古韻悠悠。桂林理工大學“青春拓鄉路,赤忱繪振興”鄉村振興實踐團的14名青年學子,懷揣著服務鄉村的赤誠之心,于7月5日至10日深入桂林市灌陽縣,開展了一場內容豐富、成果豐碩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們用專業知識丈量鄉土,以青春智慧賦能振興,在紅土地、古村落、梨園田野間,書寫了動人的青春篇章。
“紅古綠少”融發展,青春智慧賦新能
灌陽,這片擁有“紅(紅色文化)、古(古建筑)、綠(生態農業)、少(少數民族)”多元資源的土地,成為實踐團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產業興農:他們走進萬畝梨田,與果農深入交流,傾聽雪梨故事,直面銷售痛點。廣告學專業的同學們發揮創意,設計速溶油茶概念與特色包裝;傳播學的同學架起設備,在田間地頭拍攝雪梨宣傳視頻,用鏡頭和語言為灌陽農產品打開新銷路。
文旅煥新:在月嶺古村,同學們仔細測繪文氏祠堂,記錄建筑細節,聆聽老人講述塵封歷史。他們重走新圩阻擊戰路線,在紅軍烈士墓前莊重祭掃,結合專業策劃“紅色文化+生態采摘”研學路線。走進千家洞,他們認真記錄瑤族、壯族的非遺技藝,拍攝“非遺傳承人訪談”。“觸摸著斑駁的古墻,聽著紅軍的故事,仿佛穿越時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責任油然而生。”實踐團成員韋佳佳在調研古民居后感慨道。
汗水澆灌收獲,青春詮釋擔當
短短六天,實踐團行程滿滿,收獲累累:他們形成了詳實的產業、文化、治理調研報告;策劃了文旅路線,制作了宣傳素材;設計了文創產品概念;建立了教育幫扶的長效機制;搭建了數字化治理平臺雛形。更重要的是,成員們在實踐中得到了深刻的淬煉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