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是城市民生的毛細血管,是拉動消費、促進就業的新引擎。為破解地攤經濟發展瓶頸、摸清流動攤販經營堵點,山東大學法學院“法盾護航”調研團于8月10日深入濰坊市流動攤販聚集區開展社會實踐。團隊走訪20余位攤主,梳理現狀痛點,力圖為這一經濟形態的治理提供新的視角和建議。
一、煙火深處的問題
團隊走訪六個熱門市集及街邊攤點,諸多現實困境逐漸清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客流“斷崖式”下跌;攤主因場地不固定和經營時間的限制,進貨時束手束腳;部分老年攤主不懂智能手機,對線上轉型路徑一無所知……這些“小煩惱”,正是團隊聚焦破解的“民生課題”。團隊既看見了攤主的堅守,也發現了數字化服務的缺口。
二、解鎖煙火氣的辦法
團隊聚焦“線上轉型困難”“客流稀少”等痛點,圍繞攤主需求與市集活力提升積極建言獻策。如組織青年志愿者發放宣傳資料,定期開展短視頻培訓,幫助攤主打破數字鴻溝;向攤主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減少他們的合規成本,鼓勵他們共同營造有序市場環境;開發集成平臺,擴大宣傳;通過劃定固定經營區域、優化攤位布局以及制定靈活的租金政策,保障攤販的經營效率。
團隊認為,促進流動攤販的線上轉型,既需攤主主動作為,更需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完善管理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讓城市煙火氣在規范與溫度中持續升騰。
三、以實踐,促發展
從傾聽心聲到躬身獻策,團隊以青春智慧為地攤經濟注入動能,既守護了市井煙火的溫度,更書寫了青年扎根民生、服務社會的生動篇章。團隊成員未來將繼續探索更多的社會熱點問題,將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以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