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梧成韻”團隊赴馬鞍山分隊合照
教育,乃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全力促進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大學新生適應問題愈發突出,成為教育領域備受矚目的關鍵焦點。近期,安徽工業大學青梧成韻團隊傳來喜訊,其“基于‘四維度四主體’提升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研究成果正式誕生,為破解這一教育難題帶來了新希望與新方向。
此次社會實踐聚焦于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提升。為了全面了解大學新生面臨的適應困境,團隊成員們踏上了充滿挑戰的調研之路。他們跨越 6 個省級行政區的 9 個地級市,深入 19 所高校,在不同的校園環境中穿梭。無論是繁華都市的高校,還是地處偏遠的院校,都留下了團隊成員的身影。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運用了多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們先是通過文獻研究法,在大量的國內外研究資料中梳理、分析,尋找該領域研究的不足,為自己的研究找準方向。接著,開展半結構式訪談,團隊成員與眾多新生及相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在訪談時,他們耐心傾聽每一位受訪者的心聲,累計訪談時長超過 2600 分鐘,轉錄文字約 7.8 萬字。這些訪談記錄,是新生們真實生活和內心想法的寫照。之后,團隊借助扎根理論對訪談內容進行細致剖析,提煉出大學新生在學習、人際、心理、生活這 “四維度” 面臨的適應問題,以及家長、輔導員、導師、朋輩這 “四主體” 在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中的關鍵作用。此外,為了獲取更廣泛的數據支持,團隊還發放問卷 2500 余份,回收有效問卷 2072 份。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嚴格分析,為研究結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圖為大學新生適應能力提升模式
經過一系列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團隊發現大學新生適應情況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因素包括校園環境、教育資源以及各方給予的支持;內部因素則涉及新生自身在學習、心理、人際、生活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生的性別、年齡、生源地、專業、生活費的差異,也使得他們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例如,東部沿海城市新生整體適應水平較高,藝術類學生在各維度表現突出,這些發現為高校開展個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研究還表明,在新生適應體系里,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心理適應、生活適應這四大維度緊密相連、相互促進。家長、輔導員、導師、朋輩這四大主體協同合作,且對不同維度的影響各有側重,導師在學習適應上發揮關鍵作用,朋輩則在人際適應方面助力顯著。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實際新生訪談
基于扎實的實踐調研成果,青梧成韻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策略。在宿舍分配方面,團隊設計了一套創新的宿舍分配系統。該系統運用大數據與智能算法,依據新生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多維度數據,精準匹配室友,為新生營造和諧的宿舍氛圍,從生活環境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在 “四維度四主體” 協同模式上,團隊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在朋輩輔導層面,構建 “學長導師制”,讓學長學姐們發揮榜樣作用,給予新生更貼近實際的指導;實施 “三助策略”,幫助新生提升各方面能力;搭建模擬實驗室,為新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有效提升新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能力。輔導員通過開展微輔導,及時解決新生遇到的問題;組織生活互換體驗活動,增進新生之間的理解;定制個性化的成長畫像指南,為新生的成長提供明確方向。導師不僅為新生提供學術與職業規劃指導,還給予情感關懷,帶領他們參與協作項目,激發新生的學術潛能。家長也積極參與到家校溝通循環中,與學校共同搭建心靈紐帶,給予新生心理支持,穩固新生的心理防線。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成果豐碩,為高校新生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實用工具。團隊成員們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還為解決大學新生適應問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能像青梧成韻團隊一樣,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關注教育問題,為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