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藝繪鄉興·橘韻傳薪——藝術賦能平定鎮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學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
團隊:輕藝青年實踐隊
作者:程智軻
指導老師:季天偉、姜祥祥
實踐時間:2023年7月12日-7月22日
實踐地點: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鎮鎮域及大嶺村
摘要:為積極響應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部署,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輕藝青年實踐隊”,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22日期間,深入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鎮鎮域及大嶺村,開展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為核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針對當地非遺傳承危機、農產品品牌薄弱、美育資源匱乏等五大痛點,通過產業賦能、美育傳薪、文化塑形三大行動,實施多元項目,最終形成了“藝術介入-文化挖掘-產業聯動-教育筑基”的可持續模式。本報告詳細記錄了實踐過程、成果與成效,旨在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可復制的青年智慧方案。
關鍵詞: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化橘紅;美育教育。
一、實踐背景與目標
(一)實踐背景
為積極響應團省委關于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的號召,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組建了“輕藝青年實踐隊”。團隊緊扣《輕藝青年實踐隊暑期社會實踐實施方案》,選定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鎮作為實踐地點。平定鎮地處粵西山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如化橘紅、平定沙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包括跳花棚、木偶戲、年例、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該鎮也面臨著非遺傳承危機、產業品牌薄弱、美育資源匱乏、語言溝通障礙等多重發展痛點。這些痛點相互交織,制約著當地鄉村振興的步伐,因此,實踐隊的到來承載著解決這些問題的使命與期望。
(二)實踐目標
本次實踐旨在構建“1個核心(藝術賦能),3大板塊(文化、教育、產業),N個創新點”的模式。具體目標涵蓋多個方面:通過墻繪美化鄉村環境,提升文旅吸引力,讓鄉村的公共空間更具藝術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以藝術啟蒙課程填補美育空白,啟迪鄉村兒童的藝術興趣與創造力,為鄉村美育注入新的活力;以專業設計賦能農產品品牌升級,助力產業興旺,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普通話推廣,搭建溝通橋梁,打破語言障礙,讓村民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二、實踐過程與方法
實踐隊由29名學生及3名指導老師組成,于7月12日正式出征,口號為”輕藝青年繪平定,產興文潤助鄉興“。實踐采用“田野調研+項目執行+校地協同+持續跟蹤”的模式,分產業幫扶、美育義教、文化墻繪三條主線并行推進。這種模式確保了實踐活動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各條主線相互配合,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一)產業賦能:深挖橘紅文化,設計驅動品牌升級
1.行走的思政課:解碼文化基因
宋楊老師帶領產業幫扶小組及部分隊員深入大嶺村化橘紅種植基地與非遺工坊。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傳統的“七爪化橘紅”壓果工藝,聆聽了匠人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深刻理解了“藥食同源,濟世救人”的價值追求以及“七爪”形態所蘊含的“吉祥圓滿”文化寓意。這堂在“泥土芬芳與橘香彌漫中”進行的思政課,不僅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更激發了隊員們用專業守護文化、賦能產業的使命感。
2.田野調研與需求對接
團隊走訪了農戶與企業,如化州市青妙橘紅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深度訪談。通過調研,明確了當地農產品“有品質無品牌、包裝簡陋同質化”的核心問題,并聚焦于品牌標識與包裝升級的需求。隊員們精準拍攝了新鮮七爪橘紅、干切片等,突出了其形態美感與非遺工藝價值,積累了寶貴的品牌視覺資產。這些資產為后續的品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設計方案能夠更好地體現當地農產品的特色和優勢。
3.首次設計對接與方案深化
程智軻向企業匯報了《橘長益品牌LOGO設計》初稿。方案以化橘紅樹為主體,融入了傳統紋飾,定調“黛綠+金線”,傳達了“千年橘紅韻,滋養生命益”的理念,并展示了果脯包裝、罐裝標簽初稿。該方案獲得了企業的高度評價,并就橘紅形態表現提出了優化建議。團隊結合調研素材與企業反饋,對LOGO圖形、包裝細節進行了多輪精細化調整,致力于構建兼具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的完整包裝體系,踐行了“持續跟蹤期”的承諾。在這個過程中,團隊不斷與企業溝通,確保設計方案符合市場需求和企業期望,同時也注重保留當地文化的特色,使品牌升級既能提升產品形象,又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二)美育傳薪:“螢火蟲課堂”點亮藝術童心
在平定小學開設了為期一周的“螢火蟲課堂”,圍繞“傳承·發現·表達·創造”四大主題,設計了多元化的課程。這些課程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旨在全面提升鄉村兒童的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
1.夢想啟航與情感表達
《夢想見面會》課程通過“夢想小火車”活動,引導孩子們書寫心愿書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啟藝術學習之旅。《歡樂兒歌匯》課程則通過教唱《蟲兒飛》,用“doremi”識譜,讓孩子們感受音樂的情感,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童話悅讀會》課程通過講述《小紅帽》《丑小鴨》等故事,引導孩子們思考勇氣與成長,并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故事中體驗不同的情感和人生。
2.文化傳承與技藝體驗
中國結編織課上,孩子們學習了“結繩記事”的歷史,掌握了“吉祥結”“祥云結”的編法,感悟了美好寓意,弘揚了非遺技藝。《民俗剪紙小科普》課程則教授了安全剪紙技巧,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二十四節氣繪畫小課堂》結合詩歌繪畫,讓孩子們感知了農時智慧,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彩臉譜繪傳承》課程解讀了臉譜的“顏色密碼”,并融入了化州飄色元素,讓孩子們在繪畫中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化州特色粘土手工課》上,孩子們認識了化橘紅的價值,并用粘土制作了橘紅與小動物模型,增強了鄉土認知,培養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自然探索與藝術創造
《風景簡筆畫》課程上,小老師們示范了自然景物的繪畫方法,孩子們用蠟筆描繪了心中的綠水青山,鍛煉了觀察力和繪畫能力。《樹葉的奧秘》課程中,小老師們指導孩子們進行樹葉拓印與創意填色,探索了自然的紋理,激發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微觀世界的藝術:昆蟲繪畫》課程上,孩子們觀察了甲蟲的結構,創作了充滿童趣的科學幻想畫,培養了科學思維和藝術創造力。《變廢為寶·再生藝術》課程則教授了垃圾分類與藝術轉化的知識,踐行了環保理念,讓孩子們明白藝術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服務于生活。《折紙大冒險》課程上,孩子們學習了基礎的折紙符號與技巧,體驗了從平面到立體的神奇變化,鍛煉了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4.語言橋梁與綜合素養
義教組開設了專項課程,強調了普通話作為“溝通橋梁、求知鑰匙、全國紐帶”的重要性,帶領孩子們呼喊“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的口號,通過繞口令互動克服發音困難,鼓勵他們在課內外自信使用普通話。《音樂無界會》課程上,孩子們賞析了《踏山河》《少年中國說》等作品,感受了不同文化的音樂魅力,拓寬了文化視野。《手勢舞魔法》課程則結合了《蟲兒飛》的旋律,用手勢舞傳遞了情感,成為結課儀式的動人告別,讓孩子們在音樂和舞蹈中釋放情感,增強自信心。
(三)文化塑形:汗水鑄就墻繪,藝術活化鄉史
聚焦“解決鄉村公共空間部分鎮域缺乏藝術氛圍”的痛點,實踐隊在大嶺村實施了墻繪項目。選定村民必經之路的墻面后,以平定鎮核心文化符號“化橘紅”及其“羅仙植橘”傳說為敘事主線,詹永銓組長帶領隊員們在近2米高的腳手架上作業。隊員們以“汗水為墨、鄉史為卷”,克服了高溫挑戰,完成了包括“羅仙植橘”傳說場景、“七爪化橘紅”凌霜結果的形象、非遺匠人堅守傳統技藝的畫面以及大嶺村特色民居風貌在內的墻繪作品。這些墻繪作品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還成為傳播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實踐成果與成效
(一)產業經濟維度:品牌升級與文旅潛力激活
“橘長益”品牌視覺體系成型:我們對品牌LOGO進行了深度優化,以黛綠為底色,用金線精心勾勒出化橘紅古樹圖形,巧妙凝練出“千年橘紅韻,滋養生命益”的深刻內涵,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韻味,又具備現代識別度;同時構建了完整的包裝體系,針對果脯、罐裝產品展開深化設計,初步形成了3-5款升級方案,顯著提升了產品形象與附加值,精準直擊了“包裝簡陋、品牌薄弱”的痛點;不僅如此,還為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品牌升級方案,有效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延伸產業鏈、提升農民收入奠定了堅實的視覺基礎。
文旅吸引力提升:大嶺村的墻繪已然成為標志性的“打卡點”,它將化橘紅文化、非遺元素以及鄉村風貌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在公共空間之中,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增強了村民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更為未來開發鄉村旅游、促進文旅融合埋下了重要伏筆。
(二)文化傳承維度:非遺活化與鄉風文明
非遺數字化記錄與傳播:我們完成了“七爪化橘紅”制作技藝(壓果工藝)的影像素材拍攝工作,同時錄制了老藝人訪談視頻,詳細記錄了技藝流程以及歷史淵源,如“七爪”所蘊含的寓意,這些成果為后續制作非遺紀錄片、撰寫《平定鎮非遺調研報告》積累了核心素材,有力地助力了非遺的搶救性記錄與知識傳播。墻繪承載鄉史記憶:我們完成了以“羅仙植橘”為核心的多段式歷史長卷墻繪,墻繪高度約2米,這一創作將書本中的鄉史傳說轉化為可視化的公共藝術,讓村民在日常通行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溫度,有效活化了古村落,提升了鄉村的文化氛圍與凝聚力。
民俗文化融入美育:通過開設中國結、臉譜繪畫、節氣繪畫、化州橘紅粘土手工等課程,我們將非遺與民俗元素巧妙地融入兒童美育之中,這一舉措在孩子心中種下了文化認同的種子,探索出了一條“非遺+教育”的可行路徑,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文化的傳承。

(三)教育振興維度:美育筑基與語言破壁
“螢火蟲課堂”構建美育啟蒙體系:我們開設了16門特色課程,涵蓋繪畫、手工、音樂、閱讀、環保、自然探索等多個領域,直接惠及平定小學1-5年級學生50余人次,并形成了《鄉土美育課程》的初步框架,這一體系顯著填補了鄉村學校短期藝術教育的空白,激發了兒童的藝術興趣、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從孩子們的昆蟲繪畫、樹葉拓印、粘土創作等成果中,看到了他們的天賦與熱情,在成果展中,孩子們展現出自信與喜悅,“醫生夢”“航天志”等夢想被點燃,同時也為推動藝術課納入當地學校常規教學提供了實踐范本。
普通話推廣初見成效:我們開設的專項課程著重強調普通話的重要性,通過口號、繞口令、情景鼓勵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這一舉措提升了兒童學習使用普通話的意識和自信,在課堂互動和日常交流中,觀察到孩子們更主動地嘗試使用普通話,有助于打破“方言依賴”和“學而無用”的觀念,減少未來發展的“語言鴻溝”。
四、經驗總結與反思
(一)成功經驗
“藝術賦能”定位精準,直擊痛點: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專業優勢,精準聚焦文化、產業、環境、教育等核心問題,成果顯著且直觀可見(如墻繪、包裝設計、學生作品等)。
“校地企”協同機制高效運轉:前期方案緊密貼合地方需求,實踐過程中與鎮政府、村委會、青妙橘紅公司、平定小學深度合作,確保資源對接順暢,項目落地性強。
“文化深挖”為核心驅動力:對化橘紅文化、非遺技藝展開深度調研與理解(如“七爪”寓意、匠人精神),為品牌設計、墻繪創作、美育課程賦予文化厚度與情感共鳴。
“項目制+分組并行”提升執行效率:產業組、美育組、墻繪組分工明確且相互協作(如美育課融入橘紅文化,墻繪講述橘紅故事),保障有限時間內多線推進并取得豐碩成果。
“持續跟蹤”保障項目長效發展:產業組返校深化設計、建立長效聯系機制,體現項目設計的可持續性,避免“一次性”服務。
(二)挑戰與反思
時間限制下的深度挑戰:集中實踐期僅兩周,對非遺的調研深度、包裝設計的落地應用、美育效果的長期跟蹤評估存在局限,需更倚重“持續跟蹤期”深化工作。
村民參與度提升空間大:墻繪填色環節雖有村民互動,但在非遺傳承人培養、品牌共建等更深層次參與方面,未來可設計更長效的村民賦能計劃(如手工藝培訓)。
資源整合有待優化:美育課程所需部分耗材(如優質粘土、顏料)在鄉村獲取困難,未來需更精準預估并籌備,或探索利用本土材料替代。
語言溝通需長期推進:普通話推廣短期效果顯著,但語言習慣的改變需長期浸潤。未來可與當地學校合作,將推普元素融入常規教學或課后活動。
五、結語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輕藝青年實踐隊”2025年暑期平定鎮實踐,是青春、專業與鄉土的深度交融。產業上,深挖“橘紅文化”鑄品牌;文化中,墻繪留傳說、數字存非遺;教育里,“螢火蟲課堂”啟童夢;成長中,隊員于實踐悟擔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輕藝青年以躬身實踐回應期望,用汗水讓古道橘香煥新,以丹青匠心書寫絢麗答卷。
實踐雖暫歇,但“持續跟蹤”承諾與校地紐帶已成。輕藝青年的故事,是平定盛夏風景,更是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縮影。當青春星火匯聚,定能燃成照亮南粵縣鎮村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燎原之火!

六、附件:參考文獻
1.梁婉明《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保護機制及活化路徑探討》
2.黃芙蓉、陳爽《非遺短視頻傳播機制與“活化”路徑》
3.王澤曦、鄭海龍《鄉村振興背景下“耕讀+美育”的新農人培育路徑探究》
4.趙孟懿《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助力鄉村美育建設的路徑研究》
5.李貞汗《用“美育課程盲盒”解鎖鄉村教育發展新路徑——以中央美術學院的鄉村美育幫扶實踐為例》
6.王揚《“三全育人”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7.齊驥、陸梓欣《藝術鄉建的場景邏輯與優化路徑》
8.胡德慶、張鳳明《中華傳統文藝賦能和美鄉村建設:內在邏輯、實踐梗阻與推進策略》
9.張興禹《藝術設計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探究》
10.方子怡《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