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為科技創新提供文化支撐成為重要路徑。2025年8月8日至8月11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融夢”實踐團“鵬程”隊赴江蘇徐州開展實踐調研。團隊以漢文化基因為切入點,重點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科技的融合機制,旨在為區域發展提供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
一、石魄鐫史·數脈續春秋
8月9日鵬程隊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考察,關注如何利用現代技術保護和活化傳統文化資源。漢畫像石藝術館館長帶領團隊參觀展館,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再到漢代現實生活,她提到“現存的大量漢代建筑遺址大都是漢闕、祠堂等石結構。但這時期建筑形象的資料卻非常豐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和明器,對真實建筑的形象、室內布置、以及建筑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體的補充。”
鵬程隊探討了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庖廚圖》《車馬行》等代表性漢畫像石進行數字化記錄和版權保護的可能性。旨在將文物轉化為可溯源的數字資產,探索其在數字資產領域的應用價值。
圖1團隊與漢畫像石藝術館館長進行訪談
二、漢魂鑄鼎·金絡煥新生
8月10日在徐州博物館調研期間,鵬程隊隊員和徐州博物館負責人杜益華女士開展了深度訪談,并研究了漢代文物(如青銅器、玉璧、編鐘)及其紋飾、律制。徐州被稱為“大漢之源”,出土的眾多文物代表著漢文化璀璨的歷史,在當今文物數字化方面,杜女士表示徐州博物館的數字化體系已相當完備,但當前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化資源以及數字化授權使用的法律界定尚不明確。杜女士也提到,雖然徐州博物館在“元宇宙”概念下有過數字藏品的嘗試,但國家文物局針對各大博物館的該創新,指出了其潛在風險和授權問題。目前,文物數字化仍處于探索和總結經驗的階段,數字化旨在讓大眾更直觀、全面地了解文物信息。
在深入了解徐州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實踐與數字化困境后,鵬程隊深刻意識到,漢文化遺產的“活起來”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數字化留存,更需要找到能激活其現代價值、破解資源利用與法律授權難題的創新路徑。如何讓沉睡的漢代青銅器紋飾、編鐘律制突破物理展柜與數字存儲的邊界,真正與當代大眾產生深度連接,同時在合規框架下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這一問題讓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傳統治理智慧與前沿科技的結合——古人治理中“以善策養資源、以巧思促轉化”的思路,或許能為當下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挖掘提供啟示。
借鑒《鹽鐵論》中“善治財者養民如時雨”的治理思想,團隊提出利用NFT技術為文物創建數字分身,探索在元宇宙環境中構建文化資產交易網絡。這一思路旨在探討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實現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轉化。
圖2團隊成員對杜益華女士進行采訪
三、血火豐碑·云途傳薪志
8月11日,鵬程隊前往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研究紅色文化資源。他們深刻學習分析淮海戰役中體現的“小推車精神”:萬千百姓推起小車奔赴前線,用粗糧、擔架筑起后勤長城。這是“人民至上”的鮮活詮釋,并將其與普惠金融強調服務廣泛群體的理念相聯系。基于此,團隊構想了一個由智能合約驅動的“紅色文化銀行”概念模型,設想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相關歷史貢獻數據,探索將歷史數據轉化為支持鄉村振興的信用資源的可行性。
圖3團隊成員緬懷淮海戰役烈士
圖4紀念碑上立體體現烈士們的英勇
四、山水鑄脈·云數匯彭城
結合對徐州云龍湖、云龍山等自然人文景觀的考察,鵬程隊思考地域文化與數字技術的協同發展。他們注意到云龍湖堤壩的歷史與蘇軾治水相關和云龍山的地形地貌特點等。團隊提出構建“兩漢文化數字孿生流域”的初步設想,探討利用智能合約管理虛擬資源交易的可能性,旨在探索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在數字化條件下的管理、展示及價值轉化路徑。
圖5云龍湖日落景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融夢”實踐團“鵬程”實踐隊的此次徐州實踐調研,聚焦于徐州深厚的漢文化底蘊與現代金融科技的交叉點。團隊觀察到,徐州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其蘊含的治理智慧和協作模式,對當前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信任構建、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等核心問題,提供了獨特的參考視角和實踐啟發。團隊的研究探索,旨在為解碼漢文化基因、賦能徐州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思路,助力區域金融科技創新和更具韌性、效率及可信度的未來金融生態建設。
圖6團隊合影記錄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