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季必安)7月5日至7月10日,安徽工業大學“紅色記憶解碼”實踐隊走進合肥名人館,開展以“挖掘紅色資源,激活歷史記憶”為主題的探訪活動。活動以解碼皖籍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為核心,通過實地考察、史料考證、專家訪談等方式,系統梳理館藏紅色文化資源,旨在為紅色教育創新提供實踐依據,助力革命精神在青年群體中代代相傳。
館藏里的“紅色密碼”:在文物中觸摸歷史溫度
合肥名人館的“皖中革命星火”展區,陳列著從辛亥革命到解放戰爭時期的珍貴文物。實踐隊抵達首日,便帶著提前整理的《皖籍革命人物名錄》展開系統調研。玻璃展柜內,一本1947年版的《江淮星火》油印刊物引起隊員們注意,紙張邊緣的磨損痕跡顯示出它曾被反復翻閱,內頁中“為皖中解放而戰”的標語雖字跡模糊,卻依然透著千鈞之力。
“這本刊物是當年地下黨組織秘密印發的,我們館內僅存3冊,其中兩冊有不同程度的殘缺。”講解員王媛指著刊物扉頁的印章介紹,“這個‘星火編輯部’的印記,是用蘿卜刻制的,當時條件艱苦,革命者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傳遞信念。”實踐隊隊員張毅拿出放大鏡仔細觀察,在刊物夾縫中發現幾處用鉛筆標注的小字,經館內文物保護專家辨認,確認為當年讀者的批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是紅色歷史最生動的注腳。”張毅在調研日志中寫道。
5天時間里,實踐隊共完成對47件革命文物的詳細記錄,包括3份手書信件、8件生活用品、12份文獻資料及24張歷史照片,形成了近3萬字的《紅色文物細節檔案》。
圖為安徽合肥名人館展區的照片。季必安供圖
對話歷史守護者:在講述中打撈遺忘細節
“很多人知道李克農是‘龍潭三杰’之一,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合肥求學時的經歷。”合肥名人館歷史研究部主任陳剛在接受實踐隊采訪時,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10年,18歲的李克農就讀于安徽公學,因帶頭反對校方苛待學生被開除,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舊中國的腐朽,為后來投身革命埋下伏筆。
為挖掘更多類似的“隱藏故事”,實踐隊設計了《革命人物生平補充問卷》,針對館內28位重點展示的皖籍革命者,從家庭背景、生活習慣、關鍵抉擇等維度展開調研。在與從事講解工作15年的周敏交流時,隊員們得知,馮玉祥將軍在1926年返鄉期間,曾在合肥大蜀山舉辦“農民夜校”,親自教授農民識字,還編寫了《抗日救國三字經》。“這些內容沒有被寫進展牌,但卻是將軍親民愛民的生動體現。”講解員說
“歷史研究不僅要關注宏大敘事,更要打撈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就像我們在整理張治中將軍的資料時,發現他每次回巢縣老家,都會帶一包合肥四大名點送給鄉鄰,這種溫情讓革命先輩的形象更加立體。”截至活動結束,實踐隊共收集到43個未見于公開史料的細節故事,填補了部分革命人物生平的研究空白。
圖為合肥名人館講解員講解一些名人“隱藏故事”。季必安供圖
青春視角的轉化:讓紅色記憶貼近當代青年
“00后對紅色歷史的疏離,往往是因為傳播方式太‘傳統’。”實踐隊中來自新媒體專業的隊員趙悅,提出了“紅色記憶年輕化轉化”計劃。團隊結合調研成果,制作了系列“革命先輩朋友圈”表情包,將馮玉祥的“抗日宣言”、李克農的“情報暗號”等內容,轉化為符合當下語境的網絡語言。
隊員們還嘗試用“時間線對比”的方式解讀歷史:在整理戴安瀾將軍的資料時,發現他25歲時已是抗日先鋒,便制作了《25歲的我們與25歲的他》對比海報,左邊是隊員們的大學生活照,右邊是戴安瀾在緬甸戰場的留影,配文“同樣的青春,不同的戰場,一樣的擔當”。這種創新形式在館內測試展示時,吸引了不少青少年駐足。
“有個小男孩看到我們制作的‘李克農密碼本’互動游戲,拉著爸爸玩了三遍還不肯走。”隊員孫浩笑著說。這款基于李克農情報工作設計的解密游戲,將歷史知識融入闖關環節,目前已完成測試版開發,計劃后續捐贈給合肥名人館作為教育互動道具。
圖為實踐隊設計的《25歲的我們與25歲的他》對比海報。季必安供圖
結尾
實踐雖已落幕,但安徽工業大學“紅色記憶解碼”實踐隊的工作仍在延續。隊員們計劃將收集到的史料編纂成《皖籍革命者青春故事集》,并聯合學校團委開展“紅色劇本殺創作大賽”,讓更多青年參與到紅色記憶的解碼與傳播中。正如主任在實踐隊臨別時所說:“年輕人的視角,是打開歷史新維度的鑰匙。當紅色記憶能被看見、被觸摸、被互動,革命精神才能真正走進當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