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振興足跡 賦能參韻產業——長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清泉參韻實踐團吉林“三下鄉”社會實踐專項行動
7月12日至14日,長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清泉參韻”實踐團奔赴吉林省撫松縣與靖宇縣,開展2025年“跟著總書記腳步看吉林”主題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實踐團以鄉村振興示范點為現場課堂,以人參特色產業為調研主線,以紅色資源與文化傳承為精神紐帶,圍繞“吉林省人參產業振興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機制”展開深入實踐,系統總結“特產帶動+文旅融合+紅色賦能”發展方案,深入挖掘長白山地區中醫藥資源與鄉村發展結合點,為吉林省鄉村振興與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研學示范鄉村,探尋振興與產業融合
“一棵人參帶動一方經濟,也映照鄉村振興之路。”在新華村,村干部介紹該村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經營和參業標準化種植實現脫貧致富的歷程,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特色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新華村的變遷,正如人參產業的升級,在政策與科技雙輪驅動下煥發新生。鄉村振興中的創新探索,與中醫藥傳承中守正創新、因地制宜的理念內在相通,都體現了立足實際、融合發展的智慧。
圖為實踐團在靖宇縣東溝村“鄉村印記”博物館進行調研。秦曦 供圖
此次實踐中,團隊走訪多個產業與文化站點:新華村的現代化農居、萬良人參交易市場的繁忙場景、野山參博物館的歷史陳列、中醫藥文化園的互動體驗,這些實地調研點不僅展現出鄉村發展面貌的持續改善,也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人參產業鏈延伸對縣域經濟的提升價值。在萬良市場,成員們看到直播帶貨、冷鏈物流、品牌專區等新業態悄然興起,折射出“小特產做成大產業”的市場活力,深刻認識到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沉浸式勞動,感悟農情與醫道交融
圖為實踐團在人參種植采栽基地體驗人參采挖。王家姝 供圖
在人參種植基地參苗采挖那天,天空下著大雨,,泥土沾滿衣褲、汗水濕透衣背,卻無人叫苦退縮,真切體會到“腳沾泥土、情系鄉村”的實踐真諦。沉浸式體驗貫穿產業環節:在參農家學習人參分級挑選,體會到的是“一分品質一分價”的市場規律;在中醫藥文化園,親手制作人參切片、品嘗參茶,從“七分原料三分工”到“藥食同源潤民生”,年輕的感悟在體驗中深化,讓成員們真切理解了“傳承不離實踐、創新不離本源”的深厚內涵。
圖為實踐團在長白山野山參博物館進行調研。王家姝 供圖
在鄉村文化體驗環節,成員們參與煎制參雞湯,氤氳的香氣溫暖了舌尖,更讓“中醫藥融入日常生活”有了可感可及的溫度。“人參不僅是藥材,更是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湯一飲的健康關懷。這些體驗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中醫藥為民”不僅源自傳統,更是面向未來健康生活的時代課題。
自主調研,解鎖參業與振興發展密碼
在靖宇中醫藥文化園,實踐團調研發現,當地將人參種植與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相結合,開發參田觀光、參宴品嘗、參茶體驗等項目,既延伸了產業價值,也帶動了農民增收。這與中醫藥“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鄉村振興中“一二三產融合”與中醫藥“食藥同源、醫養結合”思路相互啟發,為成員們找到了產業振興與健康中國建設的契合點。
圖為實踐團在萬良國家級人參交易市場進行調研。秦曦 供圖
調研期間,實踐團收集問卷185份,深度訪談參農、企業負責人、鄉村干部和游客。這些一手資料為探索“人參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機制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系統分析,實踐團發現吉林省人參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在多個維度相輔相成:從理念上,鄉村振興的“因地制宜”與中醫藥“道地藥材”理念相契合;從實踐上,人參產業從種植到健康服務的全鏈條發展,體現了中醫藥產業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從成效上,參業興旺與鄉村宜居宜業相互促進,展現了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可行路徑。
傳承參韻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做強特色產業與弘揚中醫藥文化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承載著文化自信和健康使命。吉林人參作為道地藥材和農業特色產品,既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也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實踐團通過此次吉林之行,深刻體會到產業振興、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決心將專業所學與基層所需相結合,為人參產業提質增效和鄉村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圖為實踐團在撫松縣南天門村進行調研。秦曦 供圖
實踐團成員在總結中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關注吉林省人參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實踐,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建議,將實踐感悟轉化為服務基層的行動。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他們將繼續傳承中醫藥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以扎實學識、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為推動中醫藥振興和鄉村發展書寫青春篇章。(通訊員趙天初)